——遼寧老工業基地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環保理念觀察
盛夏時節的遼寧,草木葱蘢、大河奔流。經過一個時期的鐵腕治理,這個老工業基地省份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河海生態大為改觀,美麗鄉村不斷湧現,踐行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環保理念,在白山黑水間奏響一支綠色協奏曲。
智慧治理 留住藍天白雲
和記者交談時,每隔幾分鐘,瀋陽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處長鄭重就會習慣性看一眼手機:“我們開發的‘瀋陽生態環境在線’App和全市全部縣區成立的13個抗霾攻堅微信羣,隨時可能有反映大氣污染情況的信息。”
為治理大氣污染,瀋陽市聘請了200名具有專業背景的環境治理工作人員和高校專業團隊作為監督員,對全市13個縣區進行網格化管理。“我們聘請的第三方機構每天開展常態化巡查,發現問題立刻拍照取證上傳到抗霾攻堅微信羣,所在縣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要到現場解決。”瀋陽市生態環境局局長趙勝齡介紹説,“每個季度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排名,後三名要接受市領導約談和罰款,罰款用於生態補償。”
大氣複合污染立體監測超級站、大數據監測中心、秸稈禁燒指揮管控系統……記者在瀋陽市採訪時看到,各種智慧環保系統不斷投入污染防治攻堅戰,真刀真槍、真金白銀,幫這個老工業基地城市逐漸走出“霧霾圍城”,換回藍天白雲。
2015年-2019年,瀋陽市大氣優良天數由191天增加到284天,增長48.7%。
營口市不久前啓用大氣污染防治激光雷達走航車,在主城區開展巡查,運用激光雷達技術精準尋找、定位執法、源頭治理,讓大氣污染排放源無處遁形。
“就是要通過智慧環保,實現精準治污。此外,由於大氣污染具有一定的流動性,我們和吉林省組建大氣污染防治專家庫,通過聯防聯控應對大氣污染。”遼寧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範國華説。
根據最新發布的《遼寧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19年,遼寧全省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為295天,達標比例為80.7%。
鐵腕治污 再現碧浪清波
盛夏的傍晚,遼寧新民楊家窩鋪村村民石玉昌和老伴在遼河邊散步。岸邊清風徐來,河中波光粼粼。“現在這遼河,越來越像我小時候那樣,水面廣,水質清,有時候還能看到魚從水裏蹦出來。”60多歲的石玉昌説。
遼河全長1300多公里,是遼寧省的母親河,也是中國七大河流之一。近年來,經過持續治理,遼河水質不斷改善,兩岸水草豐茂,魚蝦鳥類增多,一些河段修建了景觀廊道,成為當地老百姓休閒旅遊的好去處。
雖然遼河流域總體水質持續向好,但部分流域污染問題仍不容樂觀。對此,監管部門有着清醒的認識。
“今年遼寧省要全面消滅劣五類水質,遼河流域水環境改善是重點。我們已經篩選出20個不達標或不能穩定達標,以及存在達標隱患的污染重點河段,作為全年攻堅重點。”遼寧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田博説。
碧水長流既是大自然的饋贈,也需要嚴格的管護甚至是鐵腕治理來加以守護。
在遼寧桓仁,近年來,為保護飲用水源地,當地取締養殖網箱2276個,面積總計33萬平方米,年減少養殖量1300萬公斤。嚴把建設項目准入關,明確招商引資項目必須為水源保護讓路,杜絕一切可能對水環境造成污染的項目落户桓仁。
“短時間內看,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付出了一定的經濟代價,但長遠看,為子孫後代留下好生態,就是留下金山銀山。”本溪市生態環境局桓仁分局局長王成利説。
“2019年,全省河流優良水質斷面佔比61.6%,渤海優良水質比例達到85.16%。雖然取得一些成績,但離我們的目標還有差距。下一步,我們將以遼河流域為重點,探索以水環境功能區為單元,採取市場化方式進行治理,實行差別化環境管理政策,推動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遼寧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鬍濤説。
綠色發展 守望美麗家園
走進遼寧丹東大梨樹村,黛瓦白牆、小橋流水,彷彿置身江南水鄉。
午後,坐在自家餐館門前太陽傘下休息的徐洪超向記者講起他的打工經歷:20多歲時,他到周邊的瀋陽、營口、丹東等城市打工,當過服務員,幹過餐館幫廚,最少時一個月只有600多元工資,家裏的父母無人照顧,城裏高昂的房價更令他望而卻步。
近年來,村裏通過植樹造林、發展生態旅遊業等實現了快速發展,徐洪超決定回家創業。“周邊城裏的大學生都到咱村找工作,我一個窮小子回村開店,有啥抹不開面子的?”如今,徐洪超年收入超過10萬元,生意忙時,父母家人齊上陣,家門口就業致富,讓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感“爆棚”。
最近幾年,村裏年接待遊客超過40萬人,全村實現年社會總產值15.5億元,固定資產超過5億元。“好生態就像一座綠色銀行,給我們帶來更多財富和希望。”大梨樹村黨委書記毛正新説。
2019年底,大梨樹村被生態環境部評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曾經“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遼西建平縣小平房村如今也已是一片新景象:紅瓦白牆的小樓整齊林立、鮮花盛放的街道乾淨清潔,地裏莊稼生長,山上瓜果飄香……
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錢學餘説,小平房村發展的“第一桶金”是礦山,靠經營鐵礦等企業,村民們的生活有了改觀。但生活改善了,生態環境問題卻日漸突出。
因此,小村莊也走上了產業轉型的道路:近年來,村裏關停大部分礦山、鑄鐵廠等高污染企業,進行生態修復。村裏還開發建設了天秀山森林公園,發展旅遊業促進增收。目前,小平房村集體固定資產超過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萬元。
“過去説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現在看,沒受污染的土地,空氣和水,是大傢伙的命根子,也是咱農民過上好日子的寶貝疙瘩。”錢學餘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