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下行的壓力仍在持續,繼4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同比下降35.5%,環比下降34.0%之後,5月的市場頹勢並未扭轉。數據顯示,5月上旬,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48.4萬輛,同比下降21%。
隨着上海、長春等汽車重鎮因疫情停工,疊加疫情對經濟影響造成的次生傷害,汽車市場的温度進一步降低。為了進一步拉動經濟迴歸正軌,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召開,將實施 6 方面 33 項措施。
涉及汽車層面的政策有:汽車央企發放的900億元貨車貸款,要銀企聯動延期半年還本付息;以及階段性減徵部分乘用車購置税600億元。
此前為了鼓勵汽車消費,已先後出台了購車抵個税、以舊換新、汽車下鄉等政策,這次明確減徵購置税,對於刺激消費來説可謂是很實在的禮包。
根據此前救市的經驗,減免購置税向來是見效最快的。2009年的購置税減徵政策,讓乘用車市場累計銷量突破800萬輛。
以燃油車為例,按照10萬的銷售均價計算,如果每輛車購置税全部減免,可以覆蓋600萬輛車;若按每輛車減徵50%的方式來算,可以惠及1200萬輛車。
雖然目前還不明確政策的具體細則,但對於這次救市最終帶動的銷量規模,市場給予了很大期望。最直觀的是資本市場的反應。5月24日汽車股開盤大漲,上汽、長城、廣汽、吉利等紛紛跟漲。
需求下降,救市刻不容緩
這一輪車市減產,能直觀感覺到的是生產和供應鏈的短缺。
蔚來在4月9日宣告停產,CEO李斌在與車主互動時稱:“3月中旬我們有些零部件就斷供了,靠着一些零部件庫存勉強支撐到上週。最近又碰上上海和江蘇等地疫情,很多合作伙伴供不了貨,只能暫停生產。”面臨類似情況的還有小鵬、特斯拉等。
基於產業鏈的複雜程度,一輛車差一個零件都沒法生產是當下車市的真實寫照。深陷疫情漩渦的長春和上海,兩座城市及其周邊地區幾乎掌握了整個中國汽車供應鏈的命脈。
長春聚集了包括博世、大陸、電裝在內的全球汽車零配件行業百強,零部件製造企業超200家。上海除了有博世、採埃孚、安波福等國際汽車供應商巨頭設廠,還有寧德時代、均勝電子、地平線等多家新型企業。
好消息是,目前隨着復工復產節奏的推進,供應鏈正在逐漸恢復元氣。相比生產端的損失,疫情帶來的消費需求下滑才是更需要注意的。
有人將其形容為“車有了,人卻沒了”,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3.5%。
這樣的情況下,購買汽車這種大宗商品的計劃勢必會延後或者取消。疊加目前的漲價潮,讓原本就有疲軟跡象的消費市場再添變數。在疫情和物價上漲的情況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市場都會是以謹慎觀望為主。即便是有換購需求的剛需用户,也會出現消費降級的情況。
救市力度如何?
雖然600億的大紅包還沒有明確使用範圍,業界普遍給出了兩種猜測。一種是針對燃油車減徵購置税,另外一種是自2023年起繼續免徵新能源購置税。
從體量上來看,燃油車的呼聲似乎更高。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燃油乘用車(含傳統混動車)約1800萬輛,為當期新能源車規模的五倍多。如果是對燃油車實行減徵購置税,對經濟的整體影響更大。
相比之下,新能源車目前已經進入市場驅動階段,並享受購置税免徵、購車補貼、號牌等政策紅利,疊加政策補貼的話,拉動作用沒有燃油車來得直接。
其實除了減徵購置税外,此前各地政府也陸續發佈了刺激汽車消費的政策。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經有接近20個省市出台了車市相關的刺激政策,多是以消費券、補貼等形式出現。同時廣東還配套了相應的牌照政策,4月底,廣東省曾連續發文,將新增4萬個購車指標。
但是地方性補貼政策大多影響有限,由於地域限制和時間限制等原因,地方性刺激消費能在短時間內拉動銷量。要想深層次拉動消費,還需要強有力、多層次的汽車消費刺激政策。
鍾述
這輪疫情引發的連鎖反應,也制約着車企銷量目標的完成。梳理了比亞迪、長安、廣汽、吉利、上汽、東風、奇瑞、長城這8家主要汽車集團會發現,截止4月底,只有比亞迪和長安兩家的年度銷量完成率在30%以上。除了奇瑞和長城,其他4家的銷量目標完成率保持在20%以上。
對比2020年疫情剛開始的時候,車企大都會下調銷量目標來應對。但今年疫情疊加俄烏戰爭等外部因素影響下,還沒有一家車企發佈聲明要下調銷量目標。
對於這波堪稱及時雨的購置税紅包,車企又該如何利用好這些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