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貧窮的六大原因:
這裏不講主觀原因(見識少/格局低/懶惰),只討論客觀原因與實際現狀。
1.生產模式問題。現在的小農經濟模式,阻礙了機械化發展、使得農產品成本居高不下,專業化也就發展不起來;同時水利等基礎建設也長期遲滯。
3.農村人口知識水平偏低。只能生產低附加值的產品,難以獲得高收益。易產生糾紛,外來資金不想進入。協作方式也難以推廣。
4.歷史原因。農民個人缺少資金和積累;國家的投入也相對較少。
5.行業特點。對自然資源依賴程度高、與其它行業接觸少、交通受限,難以突破發展。
6.投資渠道狹窄。農民賺了錢大部分都用來修房子,可農民房無法保值增值,且又醜又差。
老建築,比那些缺少統一規劃的”新農村“,好看多了。
二.如何讓農民富起來
讓農民富起來的關鍵,是讓絕大多數農民成為特大城市人口。近代以來,無商不富、無工不強,工商只有在城市才能發展,只有在大城市才會繁榮。要讓更多的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和服務專才(可參考“行政區劃改革建議--城市篇”),從而去爭取較高的收入。
英/德/美國等發達國家,直接從事農業、並在農村居住的人口都在2%以下,未來中國農村也只需保留300萬人。同樣,宅基地只需200萬套(佔地400萬畝),從而釋放出近2億畝的農業用地。
打造50~60個特大/超大城市、吸納絕大多數農民。建議做行政區劃調整、在全國打造50~60個特大/超大城市,通過增容擴區、軌道聯網,來吸納12億人口(可參考“行政區劃改革建議--“全國篇”)。
非必需,就不要去地/縣級市買房了!更不要去鄉/鎮,那隻會讓耽誤你的下半生,甚至兒孫。那些搞合村並鎮的,是極其愚蠢;現在已是空心村了,十年以後空心鎮,二十年以後空心縣,三十年以後空心市,為何不一步到位,直接到大城市呢?大城市的人均產出不是更高嗎?如此重複建設,創造的是GDP,受累的卻是老百姓。
以能查到的、較為精準的2018年數據為例,中國總人口有13.95億,城鎮户籍人口占43.37%(城鎮常住人口則為59.58%),故農村户籍人口為7.9億(農村常住人口則為5.64億)。
而通過遙感數據查到的中國耕地總面積約為20.31億畝(即1.35億公頃,而2019年播種面積約為1.16億公頃/17.4億畝)。故户籍人均耕地面積僅為2.57畝/人。靠這點面積只能解決温飽、餓不死;想富裕,做夢!
而2019 年全國在崗職工合計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 5750 元,大城市則更高。可以説,只要農民朋友們能夠在大城市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那就100%脱貧了。我認為這種方式,才是農民擺脱貧困的正確打開方式。我也身體力行,一直在鼓動親戚朋友去大城市買房,能力差點的也可在大城市周邊買房,特別是前面5、6年買的,效果極佳。而隨着大都市圈發展,哪怕是現在買房,後期依然能享受到被動收益。
可是如何讓農民進入大城市生活後,不僅是一時的租房,更能擁有屬於自己產權的住房呢?國家當然不可能一下拿出那麼多錢,但是可以通過修改土地政策,從而讓老百姓儘早融入特大城市、儘快富裕。
應允許宅基地自由買賣、或置換到大城市,以助力農民落户。人大教授鄭新立統計全國農村宅基地佔有土地共有17萬平方公里(即2.55億畝),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基地面積大約為 973.0億平方米(即1.46億畝),一般的估計是2億畝左右。其中閒置的有3000萬畝(即7000萬套。官方公佈為2000萬畝,但考慮到農民一般會少報佔用的面積,故仍以3000萬畝估)。
其中閒置133億平方米(2000萬畝),
可以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實現土地增減掛鈎、耕地佔補平衡。目前各地的宅基地徵收價大約是20萬/畝,這個價格是太低,政府轉手即可賺取幾十倍的利潤。但農民朋友拿到這點錢,卻連在大城市付商品房首付都不夠,必須大幅提升。
或者按面積比例,用農村復耕的三畝宅基地、來置換特大城市一畝的住房用地和一畝的工業用地,依然能多出一畝的農業用地。
農民朋友自然是極為樂意,政府的短期收入雖受影響,但與長期效率提升而得到的收益相比,所受影響其實是很小一部分。恩格斯就説過,一個倫敦人創造的價值、比100個農民更多。在一線城市一個月的淨收入,比在農村很多地方一年都還多,有沒有?
但推行此法,無疑需要極大的勇氣。而自古智者眾而勇者少,難啊!
所以,保護耕地紅線最可行的方法,其實就是允許宅基地自由買賣,從而得到大量的復耕土地,同時又解決了城市的用工荒問題,而非現在房地產那種‘飢餓營銷’、掏空了6個錢包。
而且,想回農村投資的、養老的,如果能買到一個有產權的房子,自然就會投資更多於農村,有恆產者有恆心。如此,政府、農民、市民三方都能從多個渠道得益,可乎?
農村必先規模化,才可機械化,而後才能細化出產業化當絕大部分農民進入大城市後,還留在農村的人、每人可擁有幾百畝的土地。再加上宅基地復耕的就更多了(屆時或許可以效仿德國,沒有農業本科學歷、不得從事農業工作)。至此,中國與美國一樣有實行大農場的條件,不同的只是中國比美國多了四 五十個特大城市而已。
當人均擁有50畝地時,可搞花卉等精細產業;擁有500畝地時可搞糧食生產;擁有5000畝地則可搞林業牧業,這是規模化、專業化的起碼要求。
接着就可使用機械來大幅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從而增強市場競爭力。
進而衍生出農機租賃、土地測量、無人機撒藥、乃至改良育種等社會化的高科技專業服務,這些專業服務公司甚至可以發展成為世界五百強的企業,比如孟山都。
然後因地制宜,發展適合本地的產業。或發展當地特產、如中國地理標誌產品;或做產業鏈較短項目、如邵東火機 高密手套 曹縣棺木 許昌假髮 侯集錦鯉等;或參考複製日本的精細農業、以色列的節水農業、荷蘭的大棚農業及美國的農場農業。
再通過拼多多、淘寶等專業的電子商務,讓農產品從農户那直接到達消費者手上、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何愁農村不富?
完善各項制度和政策,為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永續動力。前面已講了土地政策的問題,再提一個金融制度的建議。
在山地林地產權清晰的基礎上,種上楠木紫檀等名貴樹木,然後以畝為單位進行債券化,在股票市場公開發行,隨時可以自由轉讓。則現有空置荒廢的土地,只怕不用三年就會全部披上綠裝。
可選擇專業的評估機構,對每年增加的‘積材量’、蟲害情況和市場價格的變化情況,進行監督並公示報告。
應從律法明確規定,無論是誰栽種的幾級保護樹木,都可以砍伐。如此才能激發廣泛的栽種,從而起到真正的保護作用。當然,也可規定一個底線,如成材時確實有必要、不能砍伐,也必須按公開的市場價格進行回收,以減少腐敗、切實保障農民和投資者權益。
一個沒有退出制度的市場,就是一個不健康的市場,只會讓產業消沉。這方面我們的教訓可太多了,就比如股票市場。
三.其它幾個重要的農村問題
公有制與私有制的問題公有制和私有制只不過是兩種不同的管理方式,不應籠統定性好與壞。公有制提供平台和保障,私有制提供激情和動力。
同時,公有與私有應互為補充、互相轉化。以前的地主利用私有制不斷兼併擴大,農民不能轉移到工商業、也沒有社保的庇護,才導致衣不蔽體。這不表示私有制就是錯的,而是因為當時不具備這些條件,才產生了革命。
以色列的基布茲(集體農莊)是公有制,我們能否認以色列農業發展得不好麼?美國的農場是私有制,我們能否認美國農業沒有競爭力麼?如果我們在公與私的性質上過於糾結,必然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就比如農村現在推行的三權分立(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雖然也是一種進步,但改革步伐太小、後續問題太多!
如果東北黑土地的產權是屬於私有,那麼現在還可能存在被透支利用、只剩下薄薄幾公分的情況嗎?幾百萬的沉澱在幾十年內就被利用殆盡。
同時能否想象,如果社保、教育等都私有化了,對老百姓的衝擊又有多嚴重?
應一切以遵循生產力發展為目標,不可隨便按意識形態來判斷。
農業合作社存在必要性在各行各業都已市場化之下,任何個體的單打獨鬥都會舉步維艱。比如秸稈還田及對應的利用,靠單個農民能改變現狀嗎?所以我認為合作社的模式,是很有必要存在的,因為它能完成單個農户所無法完成的工作。
不論是專業引導,還是基本建設,還是產品議價,或是教育培訓等,都需要一個組織將各個農户串聯起來,這樣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農業合作社有歷史經驗,可以選擇,但前提一定不能是官方性質。同時還要不斷根據當前新環境、新形勢,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和完善。
農莊應一户一家,產權清晰,乃農業生產之基石。以家庭為單位的農場,是生產成本最低的方式。故在沒有大量機械、無法大規模生產的時候,不得不實行包產到户;而現在完全可以大量利用機械,就應該改變生產關係、以此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農莊與合作社,利益共享,但不得強行干涉。就讓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
提高農產品價格的問題我不認為要讓農民富起來,就必須提高農產品的價格。現在國內的很多農產品價格,比國際市場上都高很多;如果嫌低了,完全可以出口到國際上去。
因為我們勞動生產率低下、成本高(再加上人均產量少),所以農民收入才低。我們不能為了讓一個行業脱困、而讓其它行業來承擔。大家也可以想象,城市居民難道對不斷上漲的糧價和CPI 就不會有抱怨嗎?所以正確方法是要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這樣就算是農產品降價了、農民也有錢賺,這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