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本田全新飛度正式發佈預售,其自動擋8.18萬元的起售價和第三代飛度一致,但新車原廠就配16輪轂、LED大燈、液晶儀表盤等,這種精緻度的提升絕對能讓現款飛度車主受到10000點傷害。
曾有業內人士透露,本田仍然將全新飛度引入國內是為了滿足小部分人的情懷,而不是賺錢。仔細想想,這種説法也不是沒道理,畢竟當前國內的合資小型車,仍在堅持的還剩幾個?
消費者的消費水平向來都是決定了市場走向,而小型車無疑是新千年以來,汽車剛走進每家每户時的主力陣容,只是隨着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種細分市場的誕生,小型車市場逐漸萎縮,如今更是一振不撅。
三十年前,萬元户已稱得上有錢人家,就連大眾桑塔納都是土豪專屬,那時候汽車對於普通人來説就是天荒夜談。
【大發Charade】
而在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國內汽車市場迎來第一波合資熱潮,這時天津汽車就將大發Charade作為原型車,以散件組裝的方式引入生產了夏利。
成功推向市場的夏利開拓了國內小型車市場,不過在自行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其10萬元的售價依然無法走進普通家庭,截至到2000年前後,夏利更多是被用於出租車行業,當然也有部分先富起來的人能開上夏利。
雖然國內小型車市場就此被打開,而在2000年以後汽車也逐漸成為老百姓的出行工具,但受限於國人的收入和消費水平,這時售價親民的小型車依然被各大廠商看重。
隨着合資熱潮愈演愈烈,主流汽車品牌率先將目光投向小型車市場。就在2002年,大眾帶來了當年被稱為小型車標杆的Polo,在桑塔納等車型的奠基下,再加上10萬左右的售價,大眾Plolo便成為了很多家庭的第一台車。
緊接着,廣汽本田也在2004年正式引入生產兩廂飛度,售價區間為9-11萬元,飛度的MM(空間最大化,機械最小化)理念受到市場認可,同時飛度延續了日系車在耐用性、維修保養方面的優勢,因此也成為小型車市場的“明星產品”。
當然,同期的雅力士、嘉年華、馬自達2、雨燕、標緻206以及賽歐等均是合資小型車市場的主流產品,身處那個年代的消費者車型可選性相當豐富。
在往後的十年間可謂是小型車的春天,國內消費者對這類車的需求依然高漲,而汽車品牌也充分利用需求來投入大量產品。
但就像開頭所説的,人民的消費水平決定市場走向,國內經濟水平持續增長讓汽車市場迎來更多的機會,一時間各細分市場被開拓,新產品新理念湧現而出,消費者的選擇權利不再侷限。
小型車市場就在這種逼迫之下日漸萎縮,緊湊型車成為了主導力量。而從銷量來看,自2014年往後國內小型車銷量走向低迷,每一年都出現大幅度下滑,同時與緊湊型車銷量差距越來越大。
就以大眾來説,其在緊湊型車領域佈局了捷達、寶來、朗逸、速騰和高爾夫等產品,其中桑塔納、捷達這類口碑強硬的車型還把價格往下壓,相比之下,Polo已不是最好的選擇。
在這種壓力之下,規模相對較小的汽車品牌不得不放棄小型車的道路,轉投更有價值、利潤更客觀的緊湊型車市場,因此小型車數量不斷減少。
而長期主打小型車的品牌更是難以生存,鈴木就是例子。雖然該品牌早期引入的奧拓和雨燕等車型口碑相當,但市場的收窄必定會把利潤再分攤,這時在其他級別市場沒有教好表現去平衡資金的,很難靠着單一市場去賺錢。
如今依然“健在”的小型車要不就是實力相當,要不就是名聲廣大。而那些曾經風光過的大批合資小型車已在無聲無息中離去,前有古人,後無來者。
要説小型車全面被緊湊型車壓制其實不太全面,畢竟小型SUV也是一匹黑馬。在SUV橫着走的今天,售價親民的小型SUV更是成為了順利通過漏斗的一部分。
最簡單的例子,就如標緻全新208在海外發布,而引入國內的卻是標緻2008,這都説明了小型SUV在國內是更受歡迎的品類。
逼不得已之下,像飛度、致炫等為數不多的合資小型車也儘可能的貼近潮流,紛紛推出Cross版本以應對,但這似乎不能改變SUV更受歡迎的事實,並且不得不接受自家小型SUV比自己銷量還要更好。
自家小型SUV贏了自己不是大問題,畢竟銷量還是屬於自家人,但合資小型車需要面對的強敵—國產車,依然難以被擊倒。
同為10萬元區間,合資小型車就足以被國產車型強力壓制。國產品牌向來以性價比著稱,先不説在配置上的領先幅度,就連同價位能買到的國產車都是尺寸越級的。
例如比亞迪宋Pro,售價區間為8.98-11.98萬元,定位緊湊型SUV,4650mm的車長,2712mm的軸距,在空間上壓倒性勝利。而1.5T自動擋車型起售僅為8.98萬元,就與隨便一款價格接近的合資小型車相比,配置上的差異十隻手指都數不完。
榮威i5,緊湊型轎車,售價6.89-11.59萬元,更要命的是還有1萬元以上的終端優惠,談價格,優勢明顯。同樣的,1.5T入門級車型不過9萬元,而配置上要大屏有大屏、要全液晶有全液晶,還不算自動駐車、電子手剎、真皮座椅這些細微差異。
所以,如今的合資小型車受限於成本因素,在配置和用料等方面基本上難以反超國產車型。不過值得稱讚的是,留下來的選手都在不斷完善自我,突破侷限。
作為其中一員,大眾Polo主動升級為Plolo Plus,在新車上市之前還藉助《飛馳人生》電影讓大家記住了它,其向外界表達的仍然是年輕人喜愛、可玩性較高的小車。其設計變得更為精緻,配置上全系標配全景天窗,同時在版本上還推出了更貼合“跨界合作風向”的Beats潮酷版,所謂Plus,真的做到了。
再來是最新的本田飛度,開頭已經提到其亮眼的升級配置,事實上全新一代飛度還對懸架調校、底盤質感以及隔音等早已被“判決”的弱點進行優化,這無疑體現了本田對這一小型車的重視程度,而8.18萬的起售價更是讓年輕人擁有了“可繼續入手”的理由。
可能你會問,這些僅剩的小型車還能再戰多少個六年?下一代的Polo Plus、致炫和飛度還會不會更新?教授認為可能性較大。同時就目前來看合資小型車完全“滅絕”是不太可能的事,畢竟該市場總會有需求。
對於規模大的汽車廠商來説,小型車可能不是賺錢工具,而他們依然堅持迭代的原因,離不開其他產品的利潤。其次,在支出和利潤上找到平衡點之後,還能將品牌最新的技術下方到小型車身上,從而保持市場競爭力,就如全新飛度搭載了本田最新的HondaSENSING輔助駕駛系統。
合資小型車從興盛到衰退的過程,不禁讓教授想起了“過客”一詞。在大家沒那麼富有的時候,小型車價格低的優勢被充分利用,廠商能賣車,消費者也能買車。而當大部分人富起來的時候,廠商接着賣更高級的車,消費者也跟着買最好的車。
不過從另一方面出發,小型車雖然已無法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但總會有受益者,可能是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也可能是家庭的第二台車,所以小型車市場完全消失,並不可能。
只是經過多年風雨的洗禮後,留下了真正的強者,最終讓這一細分市場成為少數人的遊戲。這樣想,也是一件好事,只有在這樣的壓迫下,小型車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未來它們將繼續迎合經濟的發展而變得更精緻、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