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時代的“大眾GTI”?高性能版本ID.4 GTX海外試駕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綜合

如果在一台大眾純電動車上用“GTI”標識,那顯然不符邏輯。但如果是“GTX”則最合適不過了!——外媒點評

相信大家對大眾GTI已經十分熟悉了,自1976年初代高爾夫GTI正式走進大眾視野以來,它為車迷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而如今它已經走過了45個年頭了,高爾夫GTI(8代)依舊能夠為我們提供不俗的玩趣味,“GTI”三個字母它就是性能鋼炮的代名詞。

不過發展至今,新時代的到來也意味着有眾多新的事物也都在推進,就比如開始逐步全面推進電氣化的大眾汽車。那麼在受大眾高爾夫GTI的影響下,進而選擇在ID.系列上推出了高性能車型,為了儘可能地與燃油版的GTI進行區分,在電動性能車的尾部使用上“GTX”的標識,而ID.4 GTX則是首款帶有“GTX”標識的車型。

那麼事不宜遲,今天我們隨着外媒的視角,來看看這款車到底能否繼承前輩的一些特質呢?

開頭慣例先説説它的設計,作為大眾ID.4的性能版本,它的外觀設計基本沿用基礎款的造型設計,除了尾部那獨特的GTX標識以外,以及那別具一格的輪轂樣式,其餘基本與基礎款保持高度一致。

不過進入內飾大有不同了,中控台的基本框架的確實基本一致,但仔細觀察會發現不同點,它的方向盤的樣式是否十分的熟悉呢?

左:ID.4 GTX 右:高爾夫GTI(8代)

沒錯就是第八代高爾夫GTI同款,就連配色都是一致的,若不細看下方GTX的標識,都誤以為這是台高爾夫GTI。(真會摳成本,好歹換個藍色的飾條來進行區分叭)

與此同時,它的座椅也換上了包裹性更強運動座椅,採用的是皮/織混搭的材質,在細節之處帶有“GTX”標識,以凸顯身份。

同樣地,在迎賓踏板處也帶有尊貴的“GTX”標識,細節的地方還是做的蠻到位的,好啦,內外設計就這些了,其餘的就沒啥太大亮點了,動力部分才是主角。

在動力方面,該車相較於的普通版本的基礎上,在前軸多加了一個驅動電機,換來的是最大功率提升至295Ps,0-62英里能夠在6.2s內達成,最高時速為112英里/小時。

雖然它的極速數據遠不如它的老前輩——大眾GTI,但對於一款的純電動車而言,極速對它的意義並不大,畢竟在高速狀態下,肉眼可見的續航里程在下降,就會明白極速的對於純電動車來説是多麼的扯...

不過作為一款性能取向的純電動車來説,ID.4 GTX它的續航表示還算蠻不錯的,我們在農村道路、高速公路以及城市道路三種綜合路況下行駛,在充電前大概跑了220-230英里(354-370公里),在整個行駛過程中都是以日常的駕駛習慣進行的,並無刻意去遷就。

不過,對於一台性能取向的高性能電動車來説,看它的續航表現也未免有點大材小用了,玩趣味才是它的核心所在。

——答:否。

這台大眾ID.4 GTX開起來,它的車身動態甚至不如的福特Mustang Mach-E來得那麼的靈活,它的轉向變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敏捷,尾部的跟隨動作比較慵懶,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有那麼一丟丟笨重。

當然,這並不代表它的性能會很堪憂,它的加速能力是很強,基本上右腳給多少就會幾乎0延遲的給出反饋,並且制動力也很強,即便是要應付一台重達2噸多的SUV,它也足夠的柔韌有餘,而以上的一切是在舒適模式下進行的。

那麼切換到Sport模式下,它的底盤則會變得更加的緊緻,跳動也頗為多,但這些跳動又是很乾脆直接的,可以感受到輪胎依舊是能夠穩穩地貼服路面,在出彎的時候動力如同緊繃在弦上的弓箭,只要觸碰到開關,動力立馬就會湧現,這或許電車的最大優勢所在了。

但總感覺還是少了點什麼...對,沒錯,排氣聲浪!

我承認,大眾ID.4 GTX它的動力很充沛也很直接,但少了聲浪老感覺少了幾分激情,同時也因受自重的影響,它的操控表現是我最不滿意的一點,還是有點偏舒適的調校了。

個人覺得,它最理想的使用場景即日常的A點到B點通勤使用,寧靜的車廂能讓人獲得安逸的駕駛氛圍,佛系地做個居家的奶爸也是挺好的,畢竟它的後排空間還蠻寬敞的,後尾箱也有480多升的容積,十分的能裝。而那過剩的動力,就把它留在上班快要遲到時,做最後的衝刺來使用吧~

或許待某一天,電池的技術得到重大突破,它的能量密度、重量或者是性能都能得到全面的優化的時候,高性能電動車的才能發揮出它的意義所在。

當然,以上均為外媒的想法,不同的人對高性能電動車有着不同的看法,對於骨子的裏依舊流淌着汽油車迷來説,發動機的噪聲、曼妙的排氣聲浪以及在每一次檔位的切換,都是它們的快樂源泉。但對於普通人來説,買台電動車無非就是想要一台負擔較少,又能獲得不錯的行駛品質的居家車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