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濱海新區秋高氣爽,碧空如洗。新港編組場二區車場上,剛鋪好的鐵路道岔棋盤密佈。節日前夕,天津工務段動力設備車間工長杜慶智嫺熟地操控着軌道車起吊裝置,將替換下的最後一批鋼軌運到指定舊料庫,旁邊負責驗收線路設備質量的工作人員正蹲在軌道上目不轉睛地用道尺測量着軌距水平高低:“符合開通條件,可以放行列車。”聽到工友這句話,杜慶智長吁了一口氣,指着腳下標註有209號印記的砼枕道岔高聲宣佈:“兄弟們辛苦了!最後的絕緣接頭已連接成功,編組場和走行線車場共計36組道岔施工順利完成!”話音剛落,現場一片歡騰。這意味着,新設備投用後,本市中歐班列的運行將更加“有勁兒”。
從鐵路部門獲悉,今年二季度以來,隨着復工復產逐步推進,本市中歐班列開行列數持續增長,其中,僅新港編組場每日平均就要擔負80餘對貨運列車進出天津港,鐵路線路設備承受着嚴峻壓力。
“新港編組場不僅是中歐班列重要樞紐站,而且擔負着天津港口進出口貿易全面運輸保障職能,從這途經的物資品類豐富,涵蓋到老百姓生活各個方面。”天津工務段新港線路車間主任楊振明告訴記者,場站內原有的木枕道岔為1972年鋪設,不僅年久老化,而且道岔型號小、框架幾何尺寸不適宜,已滿足不了當前的運輸需求,提升改造迫在眉睫。
高效能的運轉不能停,基礎設施又亟待“大換血”,為此,鐵路部門召集工務、電務段車務、大修等部門展開協同作戰。“按照以往規律估算,這項工程週期大約需要三個月左右,大家一起拼速度、搶時間,僅用25天就將36組最新型號的砼枕道岔鋪設一新,無論數量上還是速度上都是過去幾十年前所未有的。”天津工務段施工質檢科副科長姜洪鎖介紹,為了確保日常運行與提升改造兩不誤,施工預熱工作從5月份就提前介入,“我們反覆勘察現場,編制了施工運行圖和重點點位計劃表,以前,工人們是邊幹邊休整,設備也是隨用隨進場,這一次,我們創新採取‘人工+機械’‘點內同步推進’等模式,料卸在哪兒、人員如何分配組織,所有預熱工作‘化零為整’超前謀算。”
“施工任務既經歷了暑熱高温,又經歷了多雨季節,終於趕在國慶節前順利交工。”作為施工負責人,楊振明見證了此次“大修奇蹟”背後的艱辛,開工時正值中末伏,因利用列車運行窗口期施工,作業時間不固定,工人就24小時駐紮在場站,大家邊幹活兒邊灌着綠豆湯、藿香正氣水,施工期間還趕上四場大暴雨,大家就頂着風雨戰鬥。“這些‘硬骨頭’都被‘啃下來’了,”望着場站內煥然一新的整齊道岔,楊振眀黝黑的面龐露出勝利般的欣喜:“站區線路質量提升了,中歐班列運行更有勁兒了,這一切付出都值了!” 本報記者 李楊
上圖 工作人員在軌道上進行忙碌的施工作業。
本報記者 劉乃文 通訊員 李佳駿攝
來源: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