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發改、經信、科技、生態環境四部門這樣做

7月26日,中共武漢市委召開新聞發佈會解讀中共武漢市委十三屆十一次全體會議精神,並答記者問。

貫徹落實中共武漢市委十三屆十一次全體會議精神,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回答相關舉措。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孟武康談打造區域協調發展引擎:

建好“一圈”,引領“一羣”,聯動“一帶”

打造區域協調發展引擎是《實施意見》明確的重點任務,孟武康説,中央明確要求“深入推進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推動城市羣、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城市羣、都市圈將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重要載體,成為當前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戰場”。武漢都市圈已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已啓動《武漢都市圈發展規劃》編制工作。

孟武康表示,當前我們的工作思路概括起來就是:建好“一圈”,引領“一羣”,聯動“一帶”。即以加快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為突破口,完善長江中游城市羣省會城市會商機制,引領帶動長江中游城市羣協同發展,發揮長江經濟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戰略疊加效應,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

具體舉措:堅持“九城即一市”的理念,加快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推進規劃同編、交通同網、科技同興、產業同鏈、民生同保,建設“便捷、創新、開放、共享、綠色、活力”現代化城市圈,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主引擎、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主支點、全國重要增長極。

目前,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實施意見、三年行動方案和2021年工作要點等綱領性文件已編制完成。武漢城市圈同城化協調機制已經建立,九市發改、自然資源和規劃、交通、科技、政務服務、生態環境、水務等部門實現常態化對接交流。下步我們將在規劃方面,積極探索跨區域協同規劃編制和實施。在交通方面,推進市域鐵路工程、地鐵建設,打通跨區域斷頭路。在產業方面,積極探索聯合招商,相互邀請參加項目集中籤約大會,共同推進“十大”示範工程。在科技方面,加快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共建科技資源共享平台。在民生方面,推進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市通辦”,擴大職工醫保異地門診即時結算試點範圍,持續深化武漢城市圈住房公積金異地互認互貸。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黨蓁談推進產業轉型提升:

加快建設“中國光谷”“中國車谷”等世界級產業集羣

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發改、經信、科技、生態環境四部門這樣做

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黨蓁。記者任勇 攝

黨蓁説,武漢是全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產業體系完整,門類齊全。市委十三屆十一次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製造強市戰略,加快產業轉型提升,實現產業實力新躍升。市經信局將以全會精神為指引,錨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高地目標,着力推進製造業轉型提升,確保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27%左右,為加快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奠定堅實基礎。

一是着力構建先進製造業體系。實施支柱產業壯大計劃,持續提升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等重點產業創新策源、集成配套、輻射帶動能力,加快建設“中國光谷”“中國車谷”等世界級產業集羣。實施技改提能工程,推動裝備製造、先進基礎材料、現代消費品等優勢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實施新興產業倍增計劃,大力培育商業航天、網絡安全、北斗、人工智能、氫能等新興領域,加快建設千億級“星谷”“網谷”。

二是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加快國家信息光電子、數字化設計與製造創新中心等製造業創新平台建設,強化企業創新能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爭在光芯屏端網、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領域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實施重點產業鏈“鏈長制”,系統研究產業鏈薄弱、缺失環節,制定“一鏈一表”“一鏈一策”,精準推進“穩鏈、建鏈、補鏈、強鏈”,做強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等一批標誌性產業鏈。

三是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持續實施數字經濟“573”工程,加快高速智能信息網絡、存算一體數據中心、城市物聯感知體系、工業互聯網、衞星互聯網等“新基建”;大力發展數字新產業,強化光纖光纜、存儲芯片、顯示面板等研發製造能力;持續推進製造業數字賦能,促進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應用創新,力爭建成1-2家全球燈塔工廠、培育10家互聯網工廠、打造100家智能工廠和1000家數字車間,加快形成未來工廠梯隊。

四是提升產業顯示度、集中度。分層次建立龍頭企業、高成長性中小企業培育庫,“一企一策”精準支持,助力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中小企業做專做精,打造20家單項冠軍、500家隱形冠軍、2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建立畝均税收評價體系,推動園區騰籠換鳥、提質增效,確保國家級開發區重點園區畝均税收不低於35萬元,新城區重點園區畝均税收不低於20萬元。

市科技局局長盛繼亮談突出科技自立自強:

制定實施制約重點產業發展“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清單

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發改、經信、科技、生態環境四部門這樣做

武漢市科技局局長盛繼亮。記者任勇 攝

全會提出我市要突出科技自立自強,更加凸顯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創新功能這一目標,緊扣“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發揮武漢科教優勢,以人才為核心、以平台為支撐、以轉化為關鍵、以改革為動力,構建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體系、高效率科技成果轉化體系、高產出全域創新空間體系,打造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創新新場景的重要策源地,加快建設具有強大引領力的創新城市,成為全球創新版圖重要一極。

盛繼亮表示,作為科技部門,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重點做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統籌服務好各方面主體,整合力量,匯聚資源,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培育。實施科技創新“十大行動”,着力把東湖科學城打造成世界一流科學城,努力創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建設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堅持“一室一策”,建設運行湖北實驗室,爭創國家實驗室。推動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構建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實驗室體系。集聚發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羣,加快推進精密重力測量等設施的建設和武漢光源等設施的預研預製。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國內一流大學、科研機構在漢設立分支機構。

二是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牽頭組建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發中心、聯合技術中心,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發展自主可控技術。聚焦光芯屏端網、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智能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以應用開發牽引基礎研究,制定實施制約重點產業發展“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清單,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制度,打造一批國之重器。

三是協調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深化科技成果“四權”改革,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培育引進骨幹型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完善技術轉移轉化服務體系。佈局建設一批綜合性中試基地,依託龍頭企業建設一批專業中試基地,激發工業技術研究院創新活力。深入推進院士專家引領十大高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圍繞重點領域舉辦高質量的成果轉化對接活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漢襄宜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取得實效。

四是引領營造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圍繞“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創新體系,引領全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創新、支持創新,加快推進全域自主創新,營造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促進雙創孵化機構專業化提升、精細化服務,幫助中小企業和創新團隊快速成長。積極推動創新街區、創新樓宇建設,促進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城市社區“三區”融合發展,形成全城創新格局。

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閻忠寧談落實落細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全力以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發改、經信、科技、生態環境四部門這樣做

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閻忠寧。記者任勇 攝

閻忠寧説,展望未來,將以《意見》為指引,全力以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邁上新台階,給廣大人民羣眾帶來更多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對標對錶,科學謀劃各項目標任務。立足《意見》提出的目標要求,科學謀劃“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主要目標、具體指標、重點任務、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等,出台《武漢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同時,加緊編制空氣質量改善、水生態環境保護、土壤污染防治、應對氣候變化等專項規劃,形成以綜合規劃為統領、各專項規劃為支撐的“1+X”規劃體系。

二是突出重點,提升環境污染治理水平。在治氣方面,聚焦細顆粒物和臭氧污染協同控制,統籌抓好工業源、移動源、城市面源等污染治理,實行大氣污染防治“一點一策”。在治水方面,統籌推進城鎮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強入河排污口設置管理,梯次實施重點湖泊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在治土方面,強化農用地環境管理和污染地塊治理修復,加快建設超大城市固體廢物處置體系,重點推動區域性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建設。

三是搶抓機遇,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將搶抓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結算系統落户武漢、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啓動“雙重機遇”,把降碳擺在更加突出優先的位置,積極爭取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試點,鼓勵開發與碳排放權相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帶動低碳產業發展。着力推進近零碳、低碳試點示範建設,力爭打造一批“碳中和”工廠、景區,建成一批“近零碳示範”機關、學校、社區,控制和減少温室氣體排放。

四是做好支點,引領周邊城市共治共保。開展武漢城市圈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編制《武漢城市圈大氣污染防治規劃》,逐步統一新建項目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替代要求,統一現有企業和移動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儘早在武漢城市圈統一實行最嚴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實施武漢城市圈水污染防治共治共保,建立流域共治機制和上下游協調聯動機制,實施跨界河湖全流域水生態修復與綜合整治,助推流域水質逐步改善。

長江日報出品 採寫:記者馬振華 見習記者雷心蕊 郝天嬌 實習生劉曉鮮 攝影:記者任勇 編輯:王戎飛 校對:胡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932 字。

轉載請註明: 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發改、經信、科技、生態環境四部門這樣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