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魯曉
如果去描述一位日本女性的形象,估計很多人都會想到和服與木屐。隨着一曲《櫻花》,點着紅唇的日本婦女穿着和服、布襪,踩着木屐,撐着紙傘,從和室中緩緩走出,極盡柔美、優雅。
? ? ?
在電影、電視劇中,傳統日本的女性形象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不錯,傳統日本的女性。如今,日本與大多國家一樣,早就拋棄了傳統服飾,換上簡潔的西式時裝,在這個背景下,日本人當然也就不再青睞木屐,而穿上比較流行的皮鞋、帆布鞋等。木屐則逐漸成為一種象徵、紀念,僅在傳統節日或重要場合(比如成人禮)才發揮它的實際作用。
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説,日本人對木屐十分情有獨鍾。
? ? ?
01.跟中國相比,日本人對木屐才是真愛
與日本一樣,早先的中國婦女也是穿木屐的——當然僅限於部分地區。看過漢宮劇的人都知道,漢朝的時候,宮廷貴婦所穿的鞋子就是木屐;而李白的“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葉紹翁的“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也都是人盡皆知的名句;在東吳、東晉時期的古墓中,更是出土過木屐。
? ? ?
相傳,木屐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發明的,距今已經2000多年,那時候的日本還處於繩紋時代——也就是石器時代的後期。因此,中國木屐的產生比日本木屐早得多,甚至有説法稱日本木屐是從中國傳入的。
然而,從宋朝開始,中國人便很少再穿木屐,無論男女,都換上了布鞋。但在日本,即便是改天換地的明治維新,也沒有將木屐從日本女性的腳上脱下,直到二戰以後。
? ? ?
02.真愛源於真需要
其實,日本人最初穿木屐也是個因地制宜的選擇。日本四面環海,氣候潮濕,夏季多雨,一般材質的鞋都易腐爛,相形之下,木質鞋子就堅強多了。而且,木屐底部都有兩個用來隔離鞋子與地面的“齒”,有了這兩個“齒”,既可便利攀登,又能保證地上的積水或濕氣無法侵犯人的身體。因此,可以這樣説,木屐對於中國人來説是一種比較原始、比較古樸的鞋子,而對於日本人來説,卻是一種最合適的鞋子。
? ? ?
再者,木屐成本低且方便製作。如今的日本是發達國家,其實,這都是明治維新以來努力的結果。從幕府時代開始到十九世紀之前,日本的社會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遠不如中國富裕,也沒有經歷過中國那樣的耕種、紡織技術進步,如此,所有的生活用品當然都是極盡簡樸、粗糙。
? ? ?
03.健康的腳,不怕傷害
另外,我們都知道,唐朝以後,中國女子開始纏足,這個風氣一直到民國還未消散,直到如今,仍然有在世的小腳老人,去網上隨便搜一下,就能看到她們“三寸金蓮”的照片。試想,腳掌損壞至此,如果再穿着木屐出門,將是何等痛苦。所以,纏足風氣的興起也是中國女子拋棄木屐而選擇布鞋的原因。反觀日本,日本女子沒有纏足的習慣,因此,也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 ? ?
其實,無論日本、韓國還是東南亞,很多看似有異域風情的風俗、習慣都可以在中國找到原型,只不過,隨着中國漫長的歷史變遷,這些原型或變異,或被淘汰,也就逐漸地被遺忘。等到地球村時代到來,它們重新走入中國人視野的時候,我們反倒以為這是外國的別緻心裁了。
參考文獻:
趙紅雁:《木屐穿越60年》,《民族大家庭》,2009年第5期。
駱崇騏:《草鞋與木屐文化》,《西部皮革》,200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