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敬老院門前空無一人,幼兒園門口家長成羣。”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句話特別流行,估計有的老人看見了,會感覺特別扎心。
其實,在孩子小時候,爸媽和長輩們都在拼命對孩子好。可惜的是,等孩子長大一些後,真正能記得住老人的好,能做到這種程度的孩子,並不算太多。
比如説,曾有人在幼兒園門口,隨機問了幾個小孩子一個話題“奶奶好,還是姥姥好?誰更親些?”
結果真是有點出乎意料,大部分的孩子都認為“奶奶更好”,對姥姥沒多提。
在這些幼兒園小朋友的眼裏,奶奶為什麼比姥姥更好呢?
(1)奶奶是“自己人”,姥姥是“外人”
一個叫小明的幼兒園小男孩説,“奶奶在我家裏住,奶奶是自己人。姥姥隔三差五才來一次,放下送給媽媽的東西,吃點飯,聊會天,然後就走了,姥姥基本不在我們家裏住。所以奶奶是家裏人,姥姥是外人。”
小孩子的邏輯就是簡單明瞭,因為跟奶奶接觸的多,奶奶住在家裏,就認為奶奶更親近,會錯誤的把不常來的姥姥,當做是外人看待。自然,很難在心理上跟姥姥親近。
(2)奶奶陪我玩,姥姥很兇
小怡5歲,她有點淘氣,特別愛玩。小怡説:“奶奶總陪我玩兒,滑滑梯,轉圈圈,玩老鷹捉小雞,可有趣了,奶奶很親。姥姥很兇,總怕我淘氣,給我媽添麻煩,我不喜歡姥姥!”
姥姥心疼女兒,害怕外孫女給女兒增加負擔,會在言辭間對小孩子進行訓斥、教育引導。小孩子哪裏懂這些呢,只記住了姥姥總“兇”她,根本就理解不了姥姥的本心。
(3)去奶奶家,奶奶給錢花;去姥姥家,還要給姥姥帶禮物
小溪説,去奶奶家裏,每次去,奶奶都給他零花錢,自己愛買什麼就買什麼,奶奶從來不説他。
可是,去姥姥家,爸媽總是大包小包,給姥姥帶很多禮物,姥姥只給他吃的,不給錢花。所以,奶奶更親,姥姥不親。
小孩子的邏輯好新奇,這個角度很奇怪,有點超出部分大人的意料,就因為帶娃回家送禮物給老人,孩子就覺得姥姥不夠親。
小孩子竟然認為“誰給他錢多”,誰就更親,這確實有點搞笑了。不過,也很現實,部分小孩確實這樣認為,覺得奶奶“更夠意思”。
(4)對姥姥早就沒印象了
小樂説,自己對姥姥沒有印象了。但是,媽媽總説姥姥的好話,所以他覺得“姥姥是好人”。不過,要是拿姥姥跟奶奶比,肯定還是奶奶更親近,因為他對奶奶更熟悉吧!
確實如此,有些姥姥在女兒生娃坐月子的時候,沒少幫忙出力,會幫忙照顧小孩子。不過,小孩子才出生,幼年時記憶有限,根本就不記事。
如果在此之後,姥姥不跟孩子共同生活,那孩子就會對姥姥失去印象,不再記得了,只能從“爸媽的嘴裏”,總結出對姥姥的印象。
鑑於以上4個原因,我們做為父母的也該好好反思。
在孩子心裏,奶奶比姥姥更親,該怎麼引導孩子?
①要告訴孩子,姥姥是長輩,孩子也該孝順
如果小孩子只對奶奶親近,對姥姥不夠親熱,爸媽真該好好反思了,是不是引導的不到位。爸媽應該在小孩子形成“刻板印象”,形成“奶奶比姥姥更親”特定的觀念之前,告訴孩子姥姥跟奶奶一樣是長輩,姥姥是媽媽的媽媽,跟孩子有間接“關係”,孩子該孝順姥姥,不該厚此薄彼。
②要引導孩子,對老人“主動親近”
爸媽可以引導孩子,主動跟老人親近。比如,孩子跟姥姥很生疏,那爸媽可以帶孩子常去看望姥姥,讓孩子主動跟姥姥做遊戲,陪着姥姥聊天。
互動的過程中,孩子會跟老人形成情感聯結,逐漸的喜歡上姥姥。至少,不會覺得姥姥是個陌生人了。
尊重孩子的“小偏心”,允許孩子喜歡奶奶更多一點
當然,最重要的是,爸媽應該接受孩子的小偏心,允許孩子在心底裏,格外的喜歡奶奶。這一點,真的跟孩子喜不喜歡姥姥,沒什麼直接關係。
兩者並非是對立面,孩子有權利兩者都愛。也有權利,愛奶奶更多一點。
畢竟,如果奶奶每天都在跟孩子互動,從小就照顧孩子比姥姥更多些。那麼,小孩子對奶奶有偏愛,也是正常現象,爸媽不該禁止或嫉妒,覺得這對孩子的姥姥不公平。
小孩子就是個孩子!也許,等孩子長大了,就能夠更加理解老人的心思,格外尊重和喜愛姥姥,就像孩子愛奶奶一樣!
您家小孩,跟奶奶親,還是跟姥姥親呢?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