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電維護工“千辛萬苦”保安全
新華社西安3月31日電 題:臨電維護工“千辛萬苦”保安全
3月的陝北地區,依然是春寒料峭。呼吸着清晨的薄霧,28歲的袁龍輝跟師傅張小寧,走在草木枯黃的山峁間。他們是西延高鐵線上的臨電維護工,今天要完成山上幾公里的線路巡檢。
西(安)延(安)高鐵全長287.059公里,是國家高速鐵路網中“八縱八橫”中包(銀)海高鐵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縱貫陝西省“米”字形高速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5月,這一工程將正式開工建設。
臨電建設則是“先遣隊”,要為正在建設中的西延高鐵沿線各站前施工單位提供施工電力保障,中鐵一局電務公司已於去年1月進場開工。在全部主幹線路架設完畢並順利通過驗收後,老張、小袁又和同事們一起,擔起了200多公里的線路檢修、維護等任務。
老張並不老,只有46歲。架線、巡線工作,他已經幹了20多年,參與了西成客專、寶蘭客專、銀西高鐵等許多重點項目的建設。長期在户外,老張的臉顯得黝黑粗糙。小袁去年才來到工地,西延高鐵是他參與的第一個高鐵項目。
每天清晨,師徒二人就從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富縣的駐地出發進行巡檢,許多線路都在人跡稀少的山嶺中,爬山翻溝成為他們的“必備功課”。頭戴安全帽、斜背挎包、胸前掛着望遠鏡,肩上扛着鐵鍁……長了一張娃娃臉的小袁,出門裝備齊全,儼然一位“老師傅”。
“這些都是‘標配’,少了哪樣到時都得抓瞎。”小袁説。説着他一一介紹起自己的裝備:望遠鏡能看清電杆頂部和高處的線路細節;有時電杆底部雨水侵蝕,會出現鬆動現象,就需要用鐵鍁重新將土回填、壓實;挎包內的手鋸、柴刀,用來清除一些導線附近的樹枝等,避免出現事故……
“我們還隨身帶着驅蛇粉,過了冬天,山裏的蛇就出來活動了。”小袁説,“去年我們就在路上遇到了一條黑蛇,有一米多長。”他的挎包中還常常放着乾糧、記錄本和塑膠袋。每一處缺陷、處理情況,小袁都會詳細地記錄在案,乾糧的包裝袋、飲用完的礦泉水瓶、沿途碰到的垃圾等,小袁和同事們都會用塑膠袋“打包”。
有時需要走十幾裏的山路,趕不回駐地吃午飯,就只能啃麪包或壓縮餅乾。小袁記得印象最深的午餐是一頓自熱火鍋。林密山青,清風藍天,自熱火鍋香氣四溢,“簡直是‘奢侈’的享受。”“不過有些浪費時間,不如啃乾糧快,還能接着幹活。”小袁説。
老張笑着聽小袁“吐槽”,他一邊腳步穩健地走着山路,一邊也説起自己最難忘的一餐。那是去年冬天,
老張和14名同事接到故障搶修任務,冒着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立即出發。到了故障點,老張需要登杆作業。冰雪中,15米的電杆攀爬一次很不容易。“吃飯只能讓同事綁兩個餅子,吊上來我在杆上吃。”老張説,“那次我在上面待了四五個小時,直到把那一處故障完全處理好。”
小袁最佩服師傅的登杆絕活兒,不管是10多米的電杆還是20多米的鐵塔,總能穩穩地爬上爬下,還能在杆塔上進行各種精細操作。他已經在師傅的指導下練了一個多月,但爬杆時仍然不由自主地兩腿發抖。“不過我有信心,再有一個月我應該就能上杆操作了。”小袁説。
雖然參與了很多高鐵項目的建設,老張也有小小的遺憾:“我們的工作基本都是在鐵路正式開工前完成,很少看到整條線路貫通的模樣。”這次參與西延高鐵建設,老張希望能彌補這個遺憾。
“這條高鐵是修到延安去的,這次我們雖然把線路架設到了延安,但也沒時間在革命老區好好轉轉。等高鐵修好了,我要坐着高鐵再來。”老張説。
小袁笑着説:“師傅,通車了我陪您來。咱們一起把延安轉個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