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這首《鄉愁》,曾讓海峽兩岸的無數骨肉同胞魂牽夢繞,熱淚縱橫。
2008年12月15日,空運直航、海運直航、直接通郵正式啓動,海峽兩岸直接“三通”終於實現。空中雙向直達航路開通後,首架直航班機東航MU2075航班由上海浦東機場飛往台北桃園機場,台灣復興航空323航班由松山機場飛往浦東機場,上海與台北之間的航程由原來繞飛香港的2075km縮短為960km。
人們不會忘記,為了這一天,兩岸同胞付出了將近一個甲子的努力。
等待起飛的東航班機
每一次去虹橋機場接台灣來的朋友,一見面對方首先感慨的就是通航帶來的便利:“早上我在家裏吃完早飯,還看了當天的報紙,然後悠哉悠哉去機場,還篤篤定定到上海吃午飯……”
是啊,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為兩岸民眾提供了方便,縮短了時空。上海虹橋機場與台北松山機場通航以後,兩地之間的空中飛行時間只需要一小時二十分鐘。上海與台北已經納入了一日生活圈。
如今的上海與台北,演繹着雙城如兄弟的精彩故事
曾幾何時,眼前的這一切,都還只是兩岸同胞內心深處的一個期盼和夢想。
漁民“試水”
新中國成立後,兩岸之間一直處於隔絕狀態,電話不通,郵路不通,交通不通,更不用説經商貿易了。俗話説,“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妻離子散的兩岸手足同胞對幾十年音訊隔絕的狀態,只能仰天長嘆。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首先提出“結束軍事對峙狀態,儘快實現通航通郵,相互之間發展貿易……”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
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又發表了《關於台灣迴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的談話,進一步闡明瞭關於台灣迴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簡稱“葉九條”)。談話中進一步建議雙方共同為通郵、通商、通航、探親、旅遊以及開展學術、文化、體育交流提供方便,達成有關協議。從此,兩岸同胞把“通郵、通商、通航”簡稱為“三通”。
對於大陸政府提出的“三通”,當時台灣當局提出了“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隨着時間的推移,大陸政府的“三通”主張逐漸深入台灣民心,島內民眾採取各種行動與方法反對當局的“三不”,首先“試水”的是漁民。
上世紀80年代,台灣漁民到長江口外東海海面捕魚作業的很多。漁民海上作業,感受最痛苦的有兩種情況:一是“天有不測風雲”;二是“人有旦夕禍福”。每當遇到颱風或者船員傷病,最需要的就是進港。過去,每當發生緊急情況,台灣漁民要麼去韓國,要麼回台灣。
自從大陸政府發出“三通”呼籲之後,台灣漁民便試探利用避颱風、搶救傷病員的機會,進入上海港。
駛入上海港避風的台灣漁船
1981年2月,上海市以水產局為主,組成了台灣漁民接待小組。我也是接待小組成員,當月就接待了在海上作業時被鋼纜絞斷腳的台灣漁民劉鈴木。這是第一例因傷來滬求治的台灣漁民。我們把他安排在市第六人民醫院治療,經過一個來月醫治,傷情穩定後返回台灣,沒有收取任何費用。這件事在島內漁民中引起強烈反響。
第二年10月的一天,“志成八號”台灣漁輪在海上作業時,大廚張吉雄突然癱倒在地,右手不能拿東西,嘴巴歪斜,説話都很困難了。當時,漁船在舟山羣島外海,返回台灣需要五十多個小時,到大陸只要四個多小時。船長認識劉鈴木,對上海接待台灣漁民的情況有一些瞭解。想到救人要緊,船長決定把病員送到大陸急救。台灣漁輪到了舟山沈家門港以後,當地醫療部門立即對病人進行緊急救護。因為病情危急,決定和駐地海軍聯繫,派炮艇把病人送往上海。
1982年10月,停泊在上海港的“志成八號”漁輪
海軍5302艇以最快的速度把病人送到了上海。上海第一人民醫院確診是腦溢血,立即採取了止血、降低顱壓等措施,緩解了病情。船長看到張吉雄的病好轉得這樣快,聯想到自己三個月前在東海海域捕魚時,右手中指骨折,因為當時有些顧慮,就把船開到韓國去治療。結果花了十五萬元新台幣。可還是由於治療措施不當,手的功能至今沒有很好恢復,後悔當時沒到上海來治。
經過半個多月治療,張吉雄的顱內病灶穩定,肢體運動功能已經完全恢復。出院時上海水產工會給他買了衣服等生活用品,張先生感激地説:“這次我得了這樣嚴重的病,你們不收一文錢,治好了我的病,還送來這麼多東西,真叫人過意不去啊!”
那時候,台灣漁民到上海來,不僅救命治病不要錢,而且漁船來避風,靠碼頭、加油、修理和補充淡水、蔬菜都不收錢。也許因為如此,我們的接待口碑在台灣漁民中一傳十,十傳百。有一次颱風來臨前,進上海港避風的台灣漁輪創造了兩百多艘的歷史紀錄。進港的漁輪都很瞭解我們的“規矩”,主動把船身噴的那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用廢報紙加上黃油貼掉了。
“志成八號”漁船停泊上海期間,
船員登上上海電視塔鳥瞰上海市容
台灣漁民與大陸接觸後,把大陸這邊的友善、熱情和真誠帶回了台灣,傳達給了親朋好友。近年來,由於濫捕濫撈,漁業資源遭到破壞,漁民的魚貨產量不斷下降,活絡的台灣漁民還乾脆和上海做起了小額貿易。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漁民可稱為“三通”和交流的探路者。
老兵探親船
許多背井離鄉的台灣同胞從各種途徑瞭解了大陸政府的主張後,強烈要求開放探親,實行“三通”。
在民眾的呼籲下,台灣當局宣佈自1987年11月2日起,台灣老兵可以返鄉探親。
身着“想家”上衣的老兵在台北街頭
老兵回大陸探親,首先要找到親人,然後是選擇回家途徑。兩岸間數十年音訊隔絕,真可謂物換星移,滄桑鉅變。流動,遷徙,老兵的家在何方?親人在哪裏?
為了方便台灣老兵尋找親人,1979年初,上海郵政局和電話局向台灣發出公告,開始受理來自台灣的郵電業務。
1988年2月27日,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首次收到由台灣發來的信件。
圖為當時的上海郵政職工正在分揀信件。
那時候,老兵要回家,要麼經過香港,要麼從日本、韓國繞道。生死離別幾十年,老兵總想“衣錦還鄉”。他們把多年的積蓄變成了見面禮,分給高堂雙親、手足同胞和家鄉親友。那時候,入境大陸的可以免税攜帶三大件五小件,彩電、冰箱、洗衣機這類的為大件,收音機、計算器、小型照相機類為小件。老兵們帶着這些笨重的東西,行李託運超重,轉機十分不便。於是,接送老兵回鄉探親的新事物——探親船應運而生。
台灣“昌鴻航運股份公司”以189萬美元的代價,從蘇聯購進兩艘舊客輪,一艘命名為“昌鑫輪”,一艘命名“昌瑞輪”,開設了為老兵回鄉“量身定做”的探親船。這條航線從台灣基隆到上海。1988年9月9日,66名探親老兵登上了“昌鑫輪”,開始了激動人心的返鄉航程。但是,因為那時台灣當局規定不準直航,也不準一船抵達,所以“昌鑫輪”只能從基隆開到日本沖繩的那霸島(琉球),然後連人帶物卸下來,再轉乘“昌瑞輪”從那霸到上海。抵達上海已經是9月12日了。這是兩岸海上運輸中斷40年後的第一批台灣來客。
乘坐“昌瑞輪”的66名台灣老兵
終於踏上了隔絕40年之久的大陸土地
然而,營運不到三個月,“昌鴻航運公司”已經虧損了五千多萬元新台幣。究其原因,大部分錢都花在那霸靠泊碼頭等費用上了,流進了日本人的腰包。另外,老兵的行李要在那霸換船,既費時又費力,仍然十分麻煩。無奈之下,航運公司只好於當年12月宣佈停航。此航線總共運行了14個航次,運送台胞1880人次。雖然探親船隻維持了短短三個月,但是,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卻是重彩濃墨的一頁。
重返故鄉,來到父母墳前的台灣老兵
台商春節包機
探親船停航之後,兩岸之間的人員交通基本上都是通過香港轉機。
直航之前,往返海峽兩岸多是通過香港中轉
1997年,我第一次去台灣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早上一大早趕到機場,七點鐘坐上飛機,到香港後要帶上所有行李出關,到台灣設在香港的中華旅行社辦入台證。這個旅行社在中環,二層樓上只有兩個辦證窗口。屋子面積不大,顯得十分擁擠。因為必須本人到場才能領證,所以這裏是大陸赴台人員必到之地。
快輪到我們團了,可是上午的工作時間結束了,我們只好繼續等到他們下午上班。辦好入台證後全體人馬再回到香港機場。因為心裏沒有數,我們只買了到台北的聯票,卻沒有確定具體航班,只好再排隊籤台灣“中華航空公司”的航班。就這樣,我們一行人到台北出了關已是第二天凌晨一點多了。現在回憶起來,真是有點不可思議。
隨着跨越海峽的人數與日俱增,人們對直航的呼聲越來越高。兩岸航空業者都開始了直航的準備。早在1995年10月7日,台灣“中華航空公司”的班機就塗去了“青天白日”,改噴“紅梅”圖案,準備謀求飛駛大陸的航權。
以“紅梅”為標識的台灣"中華航空"班機
1995年底,台灣與澳門航空簽訂了航約。儘管班機被台灣當局要求到了澳門再改航班號碼,但不管怎麼説,畢竟是同一架客機到了上海、北京。從台灣到大陸的同胞多少減少了一些勞頓之苦,應該説這是一件好事,值得在中國的民航史上記載一筆。
我們知道,台灣海峽南北長380多公里,東西寬180多公里,在現代化交通的今天,早已不是天然屏障。然而,兩岸民眾往來於海峽兩岸都得經過第三地繞行。當時,我曾經訪問過幾位經常往返於兩岸的台商,他們對繞道的現狀都頗有感慨,認為繞道費時、費力、費錢。當時,台灣的《中國時報》通過調查統計表明,直航到上海費用成本為1萬元新台幣,而經香港轉機的費用卻是直航的3.8倍,這種無謂的損失實在令人痛心。
為了早日結束這種局面,不少有識之士做出了許多努力。2002年10月24日,台灣知名人士、中國台商發展促進協會理事長蔣孝嚴(原名章孝嚴)提出了開闢“台商春節包機”的提案。回憶當時,蔣孝嚴坦誠:“老實説,當時很少有人認為它一定行得通。因為距離春節只有3個月時間,要把這項牽涉層面極廣的工程在短期內完成,沒有人敢抱樂觀的態度。”
記者爭相採訪為開通兩岸包機不懈努力的蔣孝嚴先生
沒想到的是,包機之事提出不到一週,10月30日,國台辦發言人李維一就表示,“我們願意採取積極措施,讓台商以各種便捷方式返鄉。”然而,台灣有關機構卻持完全反對的立場,以強調包機證照查驗的法律問題複雜等理由進行干擾。
在兩岸對待“包機”的態度及意見大相徑庭的情況下,為了避免包機胎死腹中,11月21日,蔣孝嚴帶着部分台灣立法機構的有關人士和6家航空公司的代表到了北京。第二天,大陸的民航部門即與他們進行磋商。大陸民航總局支持春節包機,並堅持要由雙方業者參與對飛。因為包機屬於商業行為,商機應該公平分享。磋商中,蔣孝嚴認為大陸方面言之成理,無法否決。但他一再力陳當前實際的困難和複雜性。
當天下午,國務院台辦主任陳雲林會見了蔣孝嚴一行,對其推動兩岸直接通航所做出的努力表示肯定。陳雲林説,在兩岸實現直接通航之前,大陸的台商和家屬希望在春節期間包機直航,返鄉過年,是合情合理的要求,也是完全可以辦到的事情。我們的希望和合理的要求是雙向直航,如果台灣方面認為目前實行有一定困難,我們也願意聽取和考慮你們的要求。關於包機經停港澳的問題,我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
蔣孝嚴回顧那次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會談,深有感慨地説:“在整個過程中,對方展現了具體的善意和彈性,做了相當大的讓步。比如,把所謂‘政治問題’和‘政治符號’都予擱置或淡化,對困難度極高的‘證照查驗’、‘文件適用’等可能涉及到‘國際國內法的’問題均採取了靈活變通的方法。晚上,雙方達成最主要的結論有:大陸在第一次包機案中不再堅持對飛。但第二輪包機運作中,大陸航空業者必須參與;同意以‘時勢變遷’不引用任何過去之法律文件為審批台商包機的依據;不堅持但仍希望台北包機飛上海途中,不要中停港澳;有關‘三照兩證’的查驗,大陸主管機關人員不登機執行,而另由各航空公司出具證明書函之變通方式為之。”
12月4日,台灣當局終於通過了“大陸台商春節返鄉專案”,規定只允許台灣民航業者申請在春節期間以包機方式運載大陸台商回鄉過年。包機的出發航點限於台北桃園機場或高雄機場,抵達機場只能是上海浦東機場或虹橋機場。包機來回都需在香港、澳門中途降落,乘客只能是大陸台商及其眷屬。
儘管這次台商返鄉包機是台灣航空公司單飛的仍繞停港澳的“曲航”,但是,這畢竟是經歷54年漫長歲月後,台灣的民航班機首次飛抵祖國大陸!
2003年1月26日8時52分。女機長陳蓓蓓駕駛尾翼噴有紅色梅花圖案的波音747-400型18206號客機降落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這是經歷54年漫長歲月後
第一架降落到祖國大陸的台灣民航班機
首航的包機當天從上海起飛返台之後,台灣的媒體朋友也鬆了一口氣。晚上,他們約我去吃火鍋。雖然熱氣騰騰的火鍋散發着誘人的香氣,可大家的話題卻仍然是包機。台灣媒體朋友説:“這次包機,大陸處理得很主動,很得分,有肚量,有姿態。”“台灣説以後再也不飛了,台商有意見,認為是耍弄他們。如果再飛,這種單飛、繞航的無理要求也勢必遭到台胞的反對。現在,我們台灣的許多媒體已經在問,‘敢問路在何方’?”
台灣“中華航空公司”駕駛首航包機的女機長陳蓓蓓
是啊,包機終於起飛了。台商包機返鄉儘管在許多地方仍不盡如人意,但這畢竟是經歷54年漫長歲月後第一架降落到祖國大陸的台灣民航班機,是兩岸關係史上非比尋常的一個重要時刻。
從“曲航”到直飛
2004年初,正當台商期盼包機運作有所進展的時候,台灣當局一方面拖延時間,一方面提出包機的洽商要以海協會與海基會恢復會談為前提,當年春節包機的計劃以失敗而告終。
2005年新年伊始,大陸民航部門考慮到廣大台商的願望,向台灣航空同業發出開通台商春節包機的提議。這一提議立即受到台灣航空業者、媒體和“民意代表”的擁護。
1月9日,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曾永權,知名人士蔣孝嚴,國民黨發言人張榮恭等5人組成了“推動台商春節包機”參訪團,來到了北京。第二天,國台辦主任陳雲林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了曾永權一行。
陳雲林在會見中説:“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閤家團圓共享天倫之樂的日子。我們願意為台灣同胞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只要是有利於台灣同胞的事,我們都願意去做。我們希望促成2005年台商春節包機,以便利台商安全地返鄉過年。”
這次會談,用蔣孝嚴的話來説,“雙方達成了突破性的原則共識”,兩岸民航客機在春節期間實行雙向對飛,並且不再由港澳中轉。
台灣桃園機場,
中國東方航空班機與台灣長榮航空班機交錯而過
這次春節包機的磋商過程,兩岸航空業者之間合作得很默契,最終達成了共識:2005年春節包機採取雙方對飛、飛經香港不落地的方式。
包機時間確定為1月29日至2月20日。兩岸確定北京、上海、廣州、台北、高雄5地為飛行地點,兩岸各有6家航空公司參與飛行,雙方各飛24個往返航班。消息傳來,兩岸航空業者和台商都感到無比興奮。
台商登上春節包機回家鄉過年
從這年的春節包機開始,“包機”這種兩岸之間獨特的交通形式範圍不斷擴大。按節氣分,有了中秋包機、清明包機、端午包機。按種類分,有了醫療包機、貨運包機.......包機促進了兩岸之間的交通狀況變革。
買到了春節包機機票,台灣同胞的喜悦之情溢於言表
台灣同胞乘包機回家鄉過中秋
接運台灣病員的醫療包機
2008年12月15日,空運直航、海運直航、直接通郵正式啓動,海峽兩岸直接“三通”終於實現。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海峽兩岸的同胞魂牽夢繞,翹首等待了將近一個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