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熱衷“虛擬戀人”,付費談場半小時的戀愛?

花費一定數額的金錢,就可以談一場短至半小時,長至一年的戀愛,你試過嗎?今年以來,作為一項有償情感體驗類服務,“虛擬戀人”出現在各類網絡平台,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半月談記者採訪發現,“虛擬戀人”正成為當下不少青年熱衷的網絡消費方向之一。然而,甜甜的戀愛之下潛藏多重風險。

“虛擬戀人”日益盛行

在部分網購平台,以“虛擬戀人”等關鍵詞搜索,並不能找到相關商品。但是,以“小哥哥”“小姐姐”“戀人館”等關鍵詞進行搜索,頁面便會出現不少相關店鋪與商品。其中,一些店鋪及商品頁面雖無任何介紹,但在顧客評價一欄,有“小哥哥聲音好温柔”“聲音太好聽了,感覺自己又戀愛了”等內容,並且配有“虛擬戀人”陪聊者的照片。

半月談記者發現,大部分“虛擬戀人”店鋪開店時間是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但是商品銷量卻並不低。記者打開部分“虛擬戀人”商品鏈接,發現月銷售量大多在1000次左右,最高達到7000餘次。

除網購平台以外,在百度貼吧、知乎、小紅書等年輕人聚集的平台也有大量“虛擬戀人”廣告。廣告中寫到的服務內容迎合了當下年輕人的需求,包括陪伴聊天、一日情侶、陪玩遊戲、温柔哄睡、代寫作業等,通過文字、語音通話等方式為消費者提供陪聊服務,費用則根據陪聊時長、服務項目以及陪聊者等級不同來定,每小時在20元至360元不等,包月費用最高可達1萬元。

一名商家透露,許多顧客是因為生活壓力大,無人傾訴,所以購買“虛擬戀人”陪伴自己。“有的心情不好的客人,購買完之後評價説心情舒暢不少。”

提供陪聊服務的大部分是大學生。今年19歲的小林(化名)是一名大一學生,接觸這行已有兩個月。他告訴半月談記者,和他在一家“虛擬戀人”店鋪工作的同事均為大學生,大約有60餘人。“我想通過這份工作存錢買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上個月我賺了400元。”小林説。

虛擬的安慰,現實的風險

採訪中有專家提出,相較於過去利用BBS論壇或社交軟件進行網戀,“虛擬戀人”將網戀從無償隨緣式的“網絡偶遇”,變成了有償且帶有目的性的線上“情感交易”,可能誘發多種風險。

除釋放心理壓力外,還有一部分人購買“虛擬戀人”服務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精神戀愛需求。一名商家説:“大多數時候是女生有情感方面的需求,但建議不要過於沉迷。”

半月談記者採訪時發現,部分“虛擬戀人”店鋪為吸引客户,會提供打“擦邊球”的色情服務。在某貼吧,一些商家在廣告中發佈了陪聊者穿着較為裸露的照片,並且寫有“可接污單”。

污單,就是“文愛”,是指以文字、語音等方式進行性挑逗的不良行為。“污單對學生影響較大。”一名商家説,這個行業有涉黃現象,她招聘的陪聊服務者就曾出現過這類情況,“我不拉皮條,已拉黑”。

“遭遇殺豬盤,導致財產損失,也是‘虛擬戀人’容易出現的問題。”廈門市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中心民警洪恆亮告訴半月談記者,一些不法分子在網絡社交平台上偽裝成“高富帥”或“白富美”,然後只需要等待急需情感慰藉的受害者“咬鈎”就行了,這一騙局又被稱為“殺豬盤”。

化解青年單身羣體“孤獨感”

“虛擬戀人”熱銷的背後,眾多青年網民認為離不開“社恐”和“孤獨感”兩個關鍵詞。

廣州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李雙龍表示,希望當代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能認識到,追求愛情是人的天性,但不可寄全部希望於虛擬世界,究其本質,消費者和虛擬戀人之間是一種短期性的商業關係和金錢關係,而非情感關係。

“應引導年輕人理性釋放壓力,讓單身青年看清‘虛擬戀人’的本質,幫助年輕人分清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區別。”浙江大學新聞系主任沈愛國認為,作為“互聯網原住民一代”,當下的年輕人容易模糊虛擬與現實的界限,產生認知偏差,繼而對“虛擬戀人”等虛擬社交行為產生心理依賴。

沈愛國建議,要發揮基層羣團組織在幫助和引導年輕人中“知心人”和“貼心人”作用,加強對羣團幹部的專業技能培訓,確保羣團幹部在進行青年工作時能夠“聽得進、搞得懂、説得清”。此外,相關機構在撮合、創新線下青年聯誼會的同時,也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建設與指導培訓。

“對於相關網絡平台的監管也要跟上,不能任由技術主宰人類認知。”資深互聯網行業專家尹生建議,對於平台縱容涉黃、涉賭等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有關部門應予以堅決打擊並向社會通報,對於處在監管真空的所謂“新業態”,建章立制的工作也需及時跟上。(刊於《半月談》2020年第22期)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

責任編輯:劉嘉鈺_1088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86 字。

轉載請註明: 年輕人熱衷“虛擬戀人”,付費談場半小時的戀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