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之初,一位教了14年書的朋友面露難色,無比擔憂:
看到一半以上的家長都發來信息説他們平時工作忙,要我多關照自家的孩子,不知道還回復什麼好。
一説到教育,好像全都成了老師的責任,家長只管賺錢供孩子吃好喝好就行。
真擔心接下來很難開展家校工作,最怕家長不配合老師。
身為孩子的教育者,無論老師還是父母,都有自己要肩負的責任,缺一不可。
但想要孩子真正成長成才,父母的分量遠超老師,影響貫穿孩子的一生。
前幾天,一位正在上語文課的女老師看到天空突然出現七彩祥雲,便暫停授課,喊上全班同學來到走廊欣賞美景。
這聽上去,分明是一個“有點浪漫”的新聞,底下評論區卻充滿各種惡意:
“不會被學校處罰嗎?”
“這要在我們學校會被主任和校長罵死。”
“估計家長們一看到新聞直接打電話投訴學校吧。”
究竟從何時起,老師只要做一點和“教學”看似無關的事情,就會引來罵戰。
明明是為了學生好,卻被指責不務正業,毫無做老師的自覺。
管一下學生的紀律,把學生喊到辦公室談心,都有可能遭到學生的反抗,家長的對立。
許多家長的眼睛,時刻盯着學校和老師,就怕孩子的利益受損,被老師忽視或區別對待。
只要發現任何對孩子“不利”的風吹草動,一言不合就是投訴、舉報,逼老師無條件服從。
以為這麼做,孩子就能得到老師最用心的教育。
殊不知,被家長、社會輿論壓制的老師,不輕易和孩子分享外面精彩的世界,不敢隨便糾正孩子的行為。
老師教育束手束腳,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念着書本上的一字一句。
到頭來,老師只能慫到塵埃裏,一點點失去教育的熱情,賠掉的是學生變得更優秀的可能。
對老師的嚴苛,只會毀掉孩子的後半生。
有人問過錢學森的學生:“錢老的要求高嗎?”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紛紛表示,老師的考試很難,教育也很嚴格。
當年錢老回國擔任中國科技大學力學系主任,就給第一屆的學生來一頓“殺威棒”:
出兩道開卷考的題目,考倒所有人,及格率只有5%。
意識到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們,心甘情願接受錢老延畢半年的規定,專心補習數學。
畢業後,這些學生都成了各領域的拔尖人才,有的是“兩彈一星”的參與者,有的成了院士。
有句話説,真正的好老師,絕對是這個世界上除了父母,最希望孩子成才的那個人。
因為知道什麼能開闊孩子的眼界,所以不吝分享,給孩子創造更多的見識機會;
因為重視孩子,期待孩子能夠變好,所以“狠心”要求、批評和管教;
因為想讓孩子更上一層樓,有更好的人生起點,所以不斷拔高標準,逼孩子努力奮進。
那個管孩子最嚴的老師,愛孩子最深。
他不像家長,會把“我愛你”放在嘴邊。
但恰恰是那份教育的熱情、對孩子無聲的愛,在他狠狠的鞭策和嚴厲的眼神中,處處可見。
只要孩子有機會變得更優秀、更自覺時,好老師一定會傾盡一切不停推着孩子走。
老師的良苦用心,是孩子成器的重要助力。
相信有不少父母都抱着這樣的心態:
把孩子送進學校,送到老師跟前,就可以撒手不管,任何教育上的問題有老師就夠了。
而這,便陷入更大的誤區:不是所有的孩子在同一個老師的教導下,都有一樣的表現。
老師説到底,不過是傳道授業解惑。
真正能影響孩子一言一行、培養孩子習慣、塑造孩子品行的,只能是父母。
教育部前部長陳寶生説:
“家庭教育不到位,不僅會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發展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
現實生活中,屢屢看到這樣的事:
老師上課常常提醒學生認真聽講,課後及時完成作業,可父母不願督促,懶得教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老師耳提面命教導學生不要沉迷遊戲,可父母總是藉口“工作忙”,對孩子不管不問,也不提醒孩子專注學習;
老師見孩子行差踏錯,稍微懲罰一下以糾正孩子的行為,可父母卻不以為然,還嫌老師多此一舉。
不重視教育的父母,終究養出一個沒有紀律、不懂感恩、任性叛逆的“壞”孩子。
這鍋老師不背,也不該由老師來背。
養育孩子,本就是每一位為人父母者的職責所在。
孩子出問題,父母難逃其咎。
正如那句話所説:老師的“教”關乎孩子的學識,只有父母的“育”,才關乎孩子的身心靈。
著名教育專家劉稱蓮在《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中,分享這樣的經歷:
那時女兒剛上五年級,數學成績比較差。
一次家長會後,她和其他幾位家長被數學老師留下來單獨談話,商討如何提高孩子們的成績。
這時老師主動提出一個建議:
要家長買一些小玩意兒,放在她那裏,她會在孩子取得進步時,用自己的方式當作獎勵“頒發”給孩子們。
聽到這,劉稱蓮和其他家長都覺得特別好,家長會後便立即着手去辦。
沒過幾天,女兒就拿了一個小東西向她賀喜,説自己進步了,得到老師一個獎勵。
再過一段時間,她發現女兒學數學更加認真,上課也能和老師互相呼應。
看到女兒的變化,她打從心裏佩服老師的智慧,也由此感慨:
“一個孩子只有充分喜歡並崇拜老師,學習興趣才能提升,學習的效果也才能出來。”
在孩子心目中,老師是崇拜的對象,老師説什麼,大都言聽計從。
多和老師溝通,配合老師的工作,總會發現孩子的成長越來越有驚喜的效果。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老師説:
“我特別地希望我們的家長,和我們的老師共同去達成一種孩子成長的基本價值觀。
我特別地拜託我們的家長,和我們的學校不是甲乙方的關係,也不是敵我矛盾,而是共同去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務。”
教育從不是老師單方面的孤軍作戰。
最好的教育,是家長和老師肩並肩,竭力配合,一起往一致的方向使力,孩子的成長才能朝向大家所期待的前方努力駛去。
《蘭海説成長》中,超級育兒師這麼説:
三觀形成最大的影響來自家庭,這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價值。
學校可以變化,社會在高速發展,唯一不變的是家庭。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在聊天時潛移默化的價值取向和態度,都時時刻刻在影響着孩子。
老師會變,孩子會從一個年級到下一個年級,唯有父母時刻在孩子身邊,所做所行都悉數印刻在孩子的生命裏。
託舉孩子未來最快捷的做法,就是父母做好榜樣,示範給孩子看。
前不久在遼寧大連,一位媽媽帶孩子到海邊遊玩。
看到海面滿是垃圾,她二話不説,穿着一身便裝下海“撿垃圾”。
原本正在玩水的孩子,也很自然跟着模仿起來,陪她一起撿。
相信在學校,孩子多少聽老師説過要愛護環境,保護大自然,但再多的教導,不如媽媽這次實際行動來得更直接有效。
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老師,父母什麼人,孩子就長成什麼樣。
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説:
“全部教育,或者説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只有父母以身作則,孩子才能被潛移默化受正面影響。
孩子一路成長,少不了老師知識的引領,更缺不了父母品質的垂範。
唯有老師和家長互相信任,互相搭配,彼此支持,才能成就孩子最精彩的未來。
作者 | 哎呀媽,願用自己的心和筆,開啓孩子們的心靈世界。
圖片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