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首款基於豪華行政座駕平台打造的純電車型”EQS終於在上海車展期間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EQS基於純電專用平台打造(內部稱為EVA),目前僅有兩款車型,分別為450和580 4MATIC,搭載着90kW·h和107.8kW·h電池包,有消息稱來自於寧德時代,最大支持200kW快充;後者最大續航里程達到770km(WLTP工況),即便換算為EPA標準也有642km左右;450為後驅單電機版本,580則是四驅雙電機版本,最大功率385千瓦(約523匹馬力),峯值扭矩855N·M,零百加速時間為4.3秒。
目前奔馳並未公佈準確的售價,但業界對其的價格評估大概在10萬美元左右,頂配的580可能在12萬美元左右。
其實奔馳EQS在基礎參數層面已經非常不錯了,但在這一價位區間,特斯拉Model S的各方面參數要稍強於奔馳EQS;如果按照當今對電動車的“評價體系”,似乎奔馳EQS又會再一次遭到網友的“冷嘲熱諷”。
然而,不同於以往傳統車企推出純電車時的風評,奔馳EQS卻獲得了不少消費者的認可和讚美。
原因很簡單,買這個級別車的人,並不像買數碼產品一樣,只會對比參數,他們要的東西更多。
拿奔馳燃油車的旗艦S級來舉例吧。在我童年記憶中,除了只在海報上見過的超跑之外,昂貴的奔馳車基本已經觸及到想象的天花板;尤其是那時候接觸的香港電影中,虎頭奔(奔馳S級)給我帶來的印象實在過於深刻。
但是,那種仰望和嚮往,其實不是車本身帶來的,而是影視作品中人物地位和劇情映射的影響力。
真正讓我對於奔馳車產生敬佩的原因,其實源自於後來對奔馳S級的技術瞭解。作為旗艦車系列,奔馳給歷代S級配備的“黑科技”幾乎都是具備前瞻性的,是那種大部分車主在當時可望而不可及的功能點,除非買了一輛。
比如奔馳在1952年獲得的專利(專利號854157),即通過高強度的結構保護駕駛艙,而車身前後則設計成可潰縮的形式,使得車輛在發生碰撞時,通過潰縮結構吸能,從而保證人的安全。再比如90年代奔馳與博世合作,在奔馳S級第一次搭載了電子穩定控制系統,德文為ElektronischesStabilitätsprogramm(簡稱ESP,英文對應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統領”着其他幾個安全電子系統,大大提高了車輛的動態穩定性。
(10年前的奔馳S級夜視系統,圖/Topgear)
類似的還有奔馳S級第一個採用了電子ABS,第一個採用了自適應巡航系統等等,這些技術的採用,或許在當時看來不被重視,但後來幾乎無一例外都成為了現代汽車的標配。
車主很可能壓根就不瞭解這些技術和功能,但是這些東西卻能夠在用户沒有明顯感知的情況下,帶來細緻入微的的“豪華”體驗。很多人都在説買豪華品牌汽車,都是衝着牌子去的,但是卻沒有認真想過所謂的“豪華”,僅僅是車價定的高麼?
不是車企宣稱自己豪華,就能被市場所認可。只有車企的產品特點剛好符合上其價位區間的潛在用户的需求,讓他們覺得值得時候,這個定價才會被市場所認可,然後才會被認為是豪華品牌。
奔馳深諳此理,所以並沒有讓EQS打造成一台只追求性能和續航的車輛,而是傳承了S級轎車最顯著的特點:行政級座駕。
換成人話就是:讓人看着覺得尊貴,乘坐着舒適,開起來省心。
關於尊貴,大尺寸幾乎是全球統一鑑定標準。EQS車身長度超過5.2米,軸距超過3.2米,後排空間近1米;由於純電架構,可以明顯從外觀上看出來前軸前移,為內部騰出了巨大的可用空間。
當然這還不夠,在580 4MATIC型號上,外觀還採用了邁巴赫版本上才能見到的雙色塗裝,讓別人遠處一看就知道這車不便宜。
另一方面,儘管很多人喜歡特斯拉的極簡科技風,但是願意花費100多萬購買一輛車的人羣中,還是有大量的人鍾愛傳統的豪華內飾;配有按摩、通風、加熱的S級轎車座椅,配上精緻的內飾材料和質感,四處可見的氛圍燈,以及碩大無比的屏幕,幾乎覆蓋了人們對“傳統豪華”的所有認知。
尤其那塊寬度超過141釐米的MBUX三聯屏,與周圍內飾和空調出風口融為一體,既兼顧了豪華的質感,又帶來了十足的科技味。
當然,這裏面奔馳有些過於偷巧了,雖然聲稱141釐米的寬屏,但實際上這是三塊屏幕,被一整塊玻璃覆蓋了。不過儘管如此,這所謂的“超聯屏”還是有點東西的。
比如用屏幕交互的問題最大問題就是沒有反饋,需要更多的駕駛員分散注意力去確保自己點對了位置,這種情況在行駛中就非常危險。所以 MBUX Hyperscreen 給這塊屏幕配備了 12 個縱向震動器,來模擬真實的按下按鍵的反饋,但是一整塊玻璃的覆蓋,使得讓震動感要做到擬真,不僅對整個部分的製造和裝配要求極高,還要對震動器進行細緻的調校。
(AR導航)
像這種用上去很自然又考慮周到的功能細節,綜合起來就是體驗提升。
再舉個例子比較直接,無論是過去傳統燃油車還是智能汽車,對於後視鏡的調節,或多或少都有些令人煩惱。在EQS上,駕駛員無需選擇需要調節哪個左右後視鏡,當眼睛看着哪個後視鏡,調節的就是該後視鏡的角度。這種看上去非常小的功能點,沒有的時候不覺得麻煩,而一旦體驗過後,就很難再離開。
類似這樣的智能細節,依託於350個傳感器和車載芯片提供的AI人工智能,還能夠實現揮手關門、分區語音和藍牙、根據面孔自動調節車輛所有設置等功能。
其實,電動車闖入消費者視野中,一開始必須依靠一些“與眾不同”的特質來吸引市場去嘗試,但等到市場成熟,就需要基於這些特質,發揮出更加綜合、優秀的體驗才能獲取青睞。這就像是一開始大家購買類似iPhone手機時候,很多人因為屏幕大、能重力感應玩遊戲等功能點被折服,但是真正當現代智能機高速發展後,現在人們選擇手機的考慮就會綜合全面很多。
奔馳EQS的出現,側面説明了兩個事情,一是傳統車企巨頭認真下場做電動車後,依然不會丟失作為老牌車企對於汽車的苛刻追求;二是打破市場對於電動車只有單一評價標準的“錯誤認知”,電動車首先也是車,越多的交互和智能,就越對“人、車溝通”的方式方法考究越深,而此時需要的即是大量的經驗。
儘管EQS真正進入市場後會表現如何,尚未可知,但是當筆者前幾天瞭解到一位成功一點的同齡人,從保時捷性能車,轉而開始看MPV車時候;我就清楚,EQS做成這樣肯定不愁賣,只不過我不是目標人羣罷了。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