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一個最直觀的感受是,生態環保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10年間環保“長出了牙齒”,環保部門也改變了以往“單打獨鬥”的局面。這十年我國在生態環境法律和制度體系建設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有哪些標誌性成就?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
9月15日,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第32場發佈會,介紹“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方面情況。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回答紅星新聞記者上述提問時介紹,這十年,我國生態環境法律和制度建設進入了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監管執法尺度最嚴的時期,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這十年是立法力度最大的十年。我國生態環境立法實現了從量到質的全面提升。首先,作為生態環境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環境保護法經過全面修訂,於2015年生效實施,這部法律確立了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移送行政拘留等制度,被稱作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全國人大常委會制修訂了25部生態環境相關的法律,涵蓋了大氣、水、土壤、固廢、噪聲等污染防治領域,以及長江、濕地、黑土地等重要生態系統和要素。生態環境領域現行法律達到了30餘部,初步形成了覆蓋全面、務實管用、嚴格嚴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此外,“生態文明”寫入憲法,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刑法及其修正案對污染環境和破壞資源犯罪作出明確的界定,這些都是這十年環境領域法治建設的突出亮點。
第二,這十年是生態文明制度出台最密集的十年。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這是兩個頂層設計的文件。之後,一系列創新性制度陸續出台,比如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環保垂改、排污許可制度等,生態環境執法隊伍也正式列入了國家綜合行政執法序列並實現了統一着裝。生態文明的“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特別是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黃潤秋介紹,兩輪督察公開曝光了262個典型案例,受理轉辦的羣眾生態環境信訪舉報28.7萬件,已辦結或者階段辦結了28.6萬件,第一輪督察共問責了1.8萬人,可以説取得了很好的政治效果、經濟效果、環境效果和社會效果。
第三,這十年是監管執法力度最嚴、法律制度實施效果最顯著的十年。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環境行政處罰案件是新環保法實施前的1.6倍。2013—2021年,人民法院審理的以污染環境罪定罪的案件年均超過了2000件,而2013年之前每年也就是幾十件,少的時候就是一二十件。再就是2015年新環保法實施以來,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移送行政拘留和涉嫌環境污染犯罪等五類案件共計17萬多件。
黃潤秋介紹,在執法過程中,充分運用現代遙感、大數據這樣一些現代信息科技手段,以及走航車、無人機、無人船這樣一些現代化執法裝備,構建了“空天地”一體化的問題發現機制,精準識別問題和線索,大大提高了對惡意排污行為的發現能力。
發佈會上,他拿出一張照片進行展示。“大家可以看到這是一些企業利用暗管,從地下向海里排污,一般情況是很難發現的,但是在我們的紅外成像儀下,無處遁形、暴露無遺,這些企業得到了應有的嚴肅懲處。同時我們持續優化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實施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對惡意違法企業精準打擊、嚴懲重罰。”
黃潤秋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持續完善生態環境法律和制度體系,推進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同時加大對企業的指導幫扶力度,助力高質量發展。
紅星新聞記者 吳陽 北京報道
編輯 官莉 楊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