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想要“毀掉”一個人很簡單,堅持做這兩件小事就夠了

不斷地誇獎

人們都喜歡聽甜言蜜語,聽恭維自己的話,氣量狹小的人更是受不得一點批評。

所以那些會説話,特別是能“隨風潛入夜”地把馬屁拍到老闆心口上的人,才能得到老闆的青睞從而在任何地方都能佔據有利地位。沒人喜歡被批評,即使是寬容大度的人也是如此。

金盛華認為,人們都想確立自我價值,而他人的誇讚就是個體確立自我價值的重要來源。無論是交朋友還是談戀愛,無論是談生意還是聊生活,沒有人會喜歡和批評我們的人待在一起。

俗話説: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在如今,人們已經越來越不吃這一套了,誇獎、讚美、認同他人才是贏得對方的終極法寶。

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你誇他,既是贏得他,亦是毀了他。

心理學家:想要“毀掉”一個人很簡單,堅持做這兩件小事就夠了

首先,在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不懂得如何做一個合格的聽眾,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最委屈的,都想要發泄心中的怨氣,傾吐心中的不滿,或是分享自己的快樂,卻對別人的事情漠不關心。

再加上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在這樣的背景下,來自他人的誇讚就顯得彌足珍貴,對人們的影響也會增大。

當別人誇我們時,我們會感到非常開心,感到自我價值受到肯定,同時還會有一種被關注、被關心的感覺。但當誇獎超過了限度,我們的自我意識就會扭曲,認為自己非常完美,沒有任何缺點,不再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

所以誇獎和批評,我們應該讓它們始終保持平衡,誇獎讓我們形成高自尊,批評則讓我們不斷自我完善。

心理學家:想要“毀掉”一個人很簡單,堅持做這兩件小事就夠了

引導他們的歸因

歸因指的是對事件原因的鑑別。心理學家海德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樸素心理學家,都想要對一切事物進行因果性解釋。

在成功的時候,我們會想是什麼導致了自己的成功?失敗時,也會反思自己為什麼失敗?

而想要毀掉一個人,你只需要讓他人不斷地進行有偏差的歸因。

常見的歸因偏差包括基本歸因偏差、自我服務偏差以及活動者-觀察者效應。

基本歸因偏差是指人們在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歸因時,往往歸因於其內部特徵,而忽略了情境因素的影響。例如,情侶之間吵架時,我們會認為對方無理取鬧、不講道理,卻忽略了今天他可能經歷了不好的事情,心情很糟糕。

當和父母鬧矛盾時,我們只會認為他們不理解我們,而往往忽略了父母肩上的壓力,只有為人父母之後,我們才恍然大悟,潸然淚下。

心理學家:想要“毀掉”一個人很簡單,堅持做這兩件小事就夠了

引導他人做出基本歸因偏差,就是在教他始終把別人往壞處想,這樣的人永遠開心不起來,而且不懂得換位思考的人不可能會有好的人際關係。

自我服務偏差指的是人們總是將自己的成功和別人的失敗歸因於內部因素,而將自己的失敗和別人的成功歸因於外部因素。

人們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當我們成功時,即使存在一定的運氣因素,我們也會視而不見,將結果完全看作自己努力和能力的結果,這樣做的好處是有利於確立自我價值。

當我們失敗時,則傾向於歸因於運氣、任務難度等外部因素,目的依舊是確立自我價值。

對於他人的歸因則是想要進行有利的社會比較的結果,畢竟只有當對方因運氣而成功、因能力而失敗時,我們才能凸顯出自己的價值。

心理學家:想要“毀掉”一個人很簡單,堅持做這兩件小事就夠了

引導他人進行自我服務偏差,會讓他們形成高傲自大、目中無人的特點,而不承認別人的能力終究會陷入被孤立的圈子中。

活動者-觀察者效應指的是自己歸因自己和別人歸因自己不同的現象,我們總是想進行積極的自我評價,而別人的想法或許正好相反。

想要發揮出活動者-觀察者效應,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既可以讓他們對自我評價深信不疑,認為自己的能力很強,而失敗都是意外。也可以讓他們相信外部評價,認為自己的成功來自運氣,失敗則是理所當然。

人們可以根據對方的性格來引導對方進行歸因。

心理學家:想要“毀掉”一個人很簡單,堅持做這兩件小事就夠了

總之,引導歸因需要我們隨機應變,最好能夠順應對方的意願,當他認為自己因努力而成功時,你就支持他、讚揚他。

當對方認為因能力不夠而失敗時,你可以暗示對方:你能力確實不行,但條條大路通羅馬,以此來打擊對方的自信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4 字。

轉載請註明: 心理學家:想要“毀掉”一個人很簡單,堅持做這兩件小事就夠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