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4月9日北越上空,美軍四架F-4B“鬼怪 II”戰鬥機,與四架米格-17戰鬥機不期而遇。美軍一共發射了10枚空對空導彈,其中一枚擊落了一架敵機。
這是越戰中美軍第一次擊落敵機的空戰,而越戰時的空戰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空戰,因為空對空導彈已成了美軍的主要武器。理論上,美軍可以在視線距離之外擊落敵機,這與此前二戰、朝鮮戰爭依靠機炮在視距內空戰有了根本的不同。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看出問題了,美軍10枚導彈只有1枚擊落敵機,其它的都放了空炮,命中率低得離譜,而且取得戰果的那架美軍戰鬥機也被擊落了,這場空戰雙方打成了平手。
但美軍的F-4是當時最先進的戰鬥機,高空飛行能達到兩倍音速,低空也可超音速,機動性也不錯,主要武器是4枚AIM-9“響尾蛇”近程導彈和4枚AIM-7“麻雀”中遠程導彈。米格-17是蘇聯研製的亞音速戰鬥機,武器只有3門機炮。那為何“黑科技”武器加持的美軍戰鬥機在實戰中表現不盡如人意?
▲ 美海軍F-4戰鬥機
一定程度上,4月9日這場空戰是北越空戰中滾雷行動(1965-1968年)的一個縮影。那個時期,美國海軍戰鬥機的殺敵比率只有大約2:1,美國空軍則更低。這兩個數字好像表明,美軍戰鬥機由於北越的米格-17、米格-21等戰鬥機(米格-21也是超音速戰機,配備了空空導彈)。
可要知道,在朝鮮戰爭中美國空軍對蘇聯米格機的擊落比高達10:1,而當時雙方的戰鬥機都只有機炮等傳統武器。似乎是武器裝備更厲害的美軍,打擊對手的水平反倒退步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有悖常理的狀況?首先要考察冷戰時期美國空軍的發展重點。
戰略核打擊的大背景之下,戰術空軍舉步維艱
四十年代後期冷戰開始,美國充當起對抗蘇聯擴張的西方世界領頭羊,但經歷二戰的美國國內厭戰,二戰期間規模1300萬的軍隊已裁減至100萬。怎樣才能既保持美國的世界影響力,同時還不用大規模駐軍於歐洲以防禦強大的蘇軍?戰略轟炸機與核武器為美國提供了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
對於1947年剛成為獨立軍種的美國空軍而言,戰略轟炸機的新重任無疑是天大的利好。二戰時就極其推崇戰略轟炸的空軍(當時叫陸航隊,戰略轟炸機投下的原子彈也確實起了決定性作用)這下更可以大幹一番了。
▲在廣島投擲原子彈的B-29戰略轟炸機
當時,研發噴氣式轟炸機是空軍的緊迫任務。與活塞發動機相比,噴氣發動機更復雜和昂貴,對飛機的結構和體積也有極大的挑戰,再加上需要核戰爭條件下的高強度訓練,戰略空軍司令部佔用了當時已經削減的大部分空軍預算。
這樣的形勢下,本來與戰略空軍司令部平級的戰術空軍司令部(大多數戰鬥機歸屬這個司令部)地位不保,空軍的預算很少分給戰術空軍, 對先進噴氣式戰鬥機的研發投入捉襟見肘。 1948年,戰術空軍司令部甚至被降格,交由另一個司令部主管,大批參謀人員被裁撤,司令部僅剩下空架子。
然而五十年代的朝鮮戰爭很快就給美國的國防政策打臉。朝鮮戰爭是一場嚴重受限的局部戰爭,美國地面部隊既不能跨過鴨綠江攻擊中國,更不敢派轟炸機投擲毀滅性的核彈(蘇聯已有核武器,要考慮到蘇聯可能的核報復)。
這場戰爭中,美軍靠戰術空軍掌握了制空權,美國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F-86“佩刀”居功至偉,蘇聯米格-15基本不是前者的對手。
▲ F-86“佩刀”戰鬥機
但美國軍界認為朝鮮戰爭是一場奇怪反常、束手束腳的戰爭,沒有從中吸取教訓。軍隊高層相信未來的戰爭將是二戰那樣的總體戰,美國人也將贏得二戰式的全面勝利,核武器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
艾森豪威爾當總統時提出了一套“新面貌”國防戰略,重點仍然是發展戰略轟炸機,“企圖以核彈攻擊的威脅來震懾任何層次的侵略行動”,時任戰略空軍司令部指揮官的柯蒂斯?勒梅甚至建議把戰術飛機轉交給陸軍。
這樣的國防政策指導下,空軍戰術飛機也不得不追求核打擊和高速能力。這一時期,所謂“世紀系列”的戰術飛機——從F-100到F-106,缺F-103實戰機型,以犧牲機動性(對戰鬥機很關鍵)、油耗和武器攜帶能力(後兩者對近空支援飛機很重要) 為代價實現了超音速飛行。
後果在越南戰爭中體現出來,上述 “世紀系列”中的戰鬥機沒有一款能充當為轟炸機護航和奪取制空權的主力,如果不是本來為海軍研製的“鬼怪 II”同時為空軍服役,美軍在北越空戰中恐怕會打得更糟。
北越空戰:不靠譜的空空導彈
五十年代空空導彈實用化以後,美國認為超視距空戰時代來臨,空軍在1957年就停止研製戰鬥機機炮。美軍“鬼怪 II”的三款戰鬥機F-4B、F-4C和F-4D,都沒有內置機炮,它們的主要武器就是前面説的“響尾蛇”和“麻雀”空空導彈。問題也出在這兩種“先進”武器上。
按照美軍核戰爭的設想,兩款導彈設計的初衷是打擊沒有機動能力的、攜帶核武器的、飛於高空的大型轟炸機。然而在北越上空,美軍的敵手米格戰鬥機,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它體型小,低空機動性尤其是轉彎性能(空中格鬥的基本特徵)卓越。
在北越空戰中,包括前期的滾雷和後期的後衞行動(1972年5-12月),麻雀的擊落比率不足10?響尾蛇有18?然而戰前的導彈測試結果分別是71?65?
造成天壤之別的關鍵因素之一是高度。北越空戰的高度經常遠低於導彈測試的高度,低空大氣的高密度增加了導彈的阻力,導致導彈飛行的曲線發生了畸變,所以往往打不中敵機。
▲ 一枚發射中的“麻雀”導彈
另外,面對十分靈活的米格機,美國戰鬥機往往要施展複雜的佔位動作才有機會開火,這樣,基於攻擊笨拙轟炸機的兩款導彈的狹窄發射曲線就達不到實際的要求,因而也會錯失目標。
麻雀導彈自身的一個嚴重問題是可靠性太差。在越戰中,“麻雀”的故障率一度高達80?原因是構造過於複雜:它配有大量傳感設備,只有所有設備都正常工作,導彈才能擊中目標,但實戰中很多敏感器件會出毛病,東南亞悶熱潮濕的氣候更惡化了這個問題。
此外,美軍還有一個很不合理的確認原則——必須目視確認敵機,這在滾雷行動中幾乎廢掉了麻雀導彈的遠程打擊能力。
總體而言,麻雀AIM-7和響尾蛇AIM-9的命中率都不高。但響尾蛇,尤其是後來改進的AIM-9D使用簡單,可靠性較高,因此更勝一籌。
▲ 自上而下的“響尾蛇”AIM-9B,AIM-9D,AIM-9C
被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認為如弓箭一樣原始的機炮,其實很實用。F-4的飛行員,在與米格機近距離格鬥中(英文稱dogfight,狗鬥)很快認識到機炮不可或缺。
各型的F-4陸續加裝了機炮吊艙,而且F-4E之後,都內置了M61火神式機炮。越戰美空軍擊落的135架敵機裏有40架約29?是由機炮擊落的,又一次給美國國防武器政策啪啪打臉。
北越米格-17的所有擊落都是機炮取得的,米格-21則主要靠“環礁”空空導彈。
▲M61火神式機炮
空軍飛行員訓練:降低標準、以次充好
不堪大用的空空導彈,已經讓美軍頭疼不已,飛行員的培訓也是問題重重。與米格機的較量中,美軍飛行員通常要做出一系列高難度的戰術動作,才能開火或者躲避攻擊,這樣的飛行技巧顯然需要大量反覆的訓練。
然而空戰進入超視距時代後,傳統的狗鬥技戰術,已被美空軍高層視為雞肋。上行下效,噴氣式戰鬥機飛行員的機動空戰訓練也停滯不前。
▲美空軍的F-4C戰鬥機
而且,空軍的一個基本理念是戰術飛機飛行員必須是雙面手,對地攻擊和空戰要樣樣精通。但相對於空對地攻擊訓練,空戰訓練需要更好的天氣,更多時間及資源投入,結果訓練量往往嚴重縮水。比如1964年,空軍雙重職能飛行員6個月內接受了100多次對地攻擊訓練任務,同一時期卻僅有6次空戰訓練。
越戰中大多數空軍新飛行員是由空軍的補充訓練部隊(簡稱RTU)提供的。RTU將表面功夫做得漂亮,絕大多數飛行員都能在規定的六個月內按時完成培訓、送往前線。但由於大部分學員只有轟炸機和運輸機背景,資質平平,因此相對簡單的目標,如戰術編隊和俯衝轟炸等容易完成,而難度高的空戰機動訓練嚴重不足。
▲米格-17戰鬥機
另一方面,那個時期空軍極端強調飛行安全,儘量避免發生事故,他們對RTU的考核標準是事故數量和按時畢業學員的數量。這也導致了空戰訓練非常“温柔”,機動空戰的標準一再降低。
實際上,“按時畢業”學員的能力越來越差。這種短視的後果很快就顯現出來,美國空軍的殺傷比率從滾雷行動早期的3:1下降到後期的0.85:1,竟然打不過北越了。
美國海軍無論在戰略設想還是培訓理念上,都與空軍截然不同。海軍相信地區局部戰爭是美軍在全球面對的主要戰爭形式,因此海軍戰鬥機的地位一直很穩固。
海軍充分認識到作戰飛機的高度專業性,其飛行中隊分為純粹戰鬥機中隊與對地攻擊中隊。而且,航母甲板上降落(尤其在夜間)是公認最難的飛行任務,因此海軍不可能如空軍那樣降低飛行員的訓練標準,否則飛機就可能有去無回。不過,海軍F-4飛機的飛行員也抱怨沒有受到足夠的空戰訓練。
海軍除了F-4系列戰鬥機,還有F-8“十字軍戰士”戰鬥機參加北越空戰。F-8的主要武器是4門20毫米機炮與2或4枚響尾蛇短程導彈,飛行員都接受了非常好的狗鬥訓練。憑藉充足的訓練與適合的武器,F-8飛行員有信心、甚至渴望與米格-17進入轉彎格鬥。意料之中,滾雷行動期間,F-8飛行員是美軍戰績最佳的飛行員。
▲ F-8“十字軍戰士”戰鬥機
空軍飛不思進取,海軍迅速改進
滾雷行動後,美軍的武器系統和評估小組對空戰進行了總結,其中一個結論很有迷惑性。小組認為,北越米格飛機相對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它們未能被美軍偵測到。但是這無法解釋為什麼美軍引入可以提供米格機精確位置信息的預警機後,米格機卻更加成功了。
這個技術性結論更給了空軍高層一個挽回顏面的藉口。糟糕的戰績不是戰術指導思想錯誤、飛行員訓練不足和漏洞百出的編隊隊形所致,空軍只要耐心等待技術進步就可以了——像北越軍隊一樣優秀的地面控制截擊系統,更可靠的導彈、更寬廣的座艙視野等等。
▲ 米格-21戰鬥機
一直以來,美國空軍就有很嚴重的純技術主義思維,盲目地崇拜高科技武器,這從他們過度地追求超音速飛機、放棄機炮、迷信空空導彈上可見一斑。但是不成熟的高科技產品,戰場上只會適得其反,這在滾雷行動中再明顯不過了。至於技術之外的問題,空軍高層常常視而不見。
滾雷行動中,儘管海軍戰績略好於空軍,但他們很有危機意識,深感問題嚴重。海軍很快成立了一個名叫Top Gun的空戰訓練計劃,全面總結反思了北越空戰,試驗設計出針對米格機的、有效的空戰戰術,令海軍飛行員為未來的空戰做好了準備。
越戰後期的後衞行動中,準備充分的海軍果然遠勝空軍。空軍對米格機的射殺率只有2:1,海軍高達6:1,是前者的三倍。海軍對敵機的24個擊落中,只有2個不是Top Gun畢業的飛行員取得的。
▲ 後衞行動中的一次空中加油
面對差距驚人的戰績,空軍飛行員已經認識到空戰能力欠缺。空軍中高層在七十年代末開始全面地批判反思越戰時期的空軍訓練。空軍效仿海軍,成立了一個“紅旗”計劃——在內華達沙漠中開展飛行對抗訓練和演習。
這個項目為美國空軍戰鬥機後來重回世界優秀水平做出了巨大貢獻,隨着規模擴大,美國海軍和盟國的飛機也紛紛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