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台灣“中央社”華盛頓8月17日報道,美國撤軍阿富汗,部分人士擔心台灣地區也恐遭遺棄。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傑克·沙利文17日予以否認,強調美國為阿流血流淚20年,且阿富汗與台灣地區情況不同,美國對台承諾也一如既往堅實。
報道稱,美國撤軍決定讓部分人士質疑起美國承諾可靠性。台灣地區開始傳出“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的聲音。
面對質疑,沙利文17日在媒體簡報會上表示,美國相信自己對盟友夥伴的承諾“神聖不可侵犯”,且一貫如此,“我們也相信自己對台灣地區的承諾,一如既往堅實”。他也強調阿富汗和台灣地區兩者情況不同。
另據台灣聯合新聞網8月18日報道,美國撤軍,讓阿富汗政權迅速倒台,塔利班重新成為喀布爾的主人。美國這番“背叛”盟友的操作,讓不少人示警台當局,不要太迷信美國的支持。不過民進黨反唇相譏,説阿富汗的情況“比較像國民黨”,還説自比阿富汗是“無可救藥的失敗主義”。但民進黨可能忘了,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兩段歷史。
報道稱,時間回到2000年陳水扁成為台當局領導人,當時美國也正值政黨輪替,剛上台的是共和黨的小布什總統。上任之初,小布什表示將無條件支持“台海和平”,堪稱是“台美斷交”後,對台最友善的美國總統。
不過到了陳水扁執政中後期,小布什卻立場丕變,多次釋出對陳水扁和民進黨不滿的信息,甚至視陳水扁為“麻煩製造者”。雖然陳水扁在2004年勝選,但美方卻一反常態,並未在第一時間祝賀陳水扁的連任。2008年民進黨失去政權,雖然不能説和美國對陳水扁的態度轉變直接相關,但美方對民進黨從支持轉為保留甚至不滿,讓民進黨花了很長時間修補雙方關係,卻是不爭的事實。
報道稱,時間再來到2011年9月,被提名為台當局領導人候選人的蔡英文滿懷自信地訪問美國。但沒過多久,就有國際媒體報道,美國資深官員透露,蔡英文“引發人們對台海安定的憂慮,而台海安定對美國至關重要”。
當時有消息指出,蔡英文對於遭到美方“突襲”勃然大怒。而後來諸多消息也顯示,該篇報道並非憑空捏造,而是出自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托馬斯·多尼倫的手筆。“美國不支持”後來也成了2012年蔡英文敗選的一個主要因素。
依照民進黨的説法,美國對台灣地區的支持,是基於國際戰略的核心和所謂“民主價值”的一致。但反過來看,難道被小布什“大力支持後又痛斥”的陳水扁,是因為違反“民主”才遭致不滿?還是蔡英文被“突襲”,是因為不夠親美、不夠聽話,不夠“符合國際戰略核心”?
報道稱,更進一步説,美國兩次背棄民進黨,都只是因為“民進黨不符合美國的利益需求”罷了。
由此看來,其實1949年、1978年的國民黨,和2004年、2011年的民進黨其實根本沒有多大的不同。美國將戰略核心從“反恐”轉為“亞太”,所以才選擇放棄阿富汗;但如果有一天美國再度戰略轉向,台灣地區會不會如同阿富汗一樣,也成為戰略棄子?或者在美中爭霸格局上,成為被推上火線的炮灰?這才是能否用阿富汗自比台灣地區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