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瞭解三國曆史,三國故事,無非三個渠道,一是正史《三國志》,二是小説《三國演義》,三是各種影視劇。由於《三國演義》巨大的影響力,三國成了整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改編成的影視劇也是一套接着一套,人們對此褒貶不一,有的説不尊重原著,有的説不尊重歷史,其實完全沒必要較這個真,《三國演義》本事就是編撰的,而且在它之前,還有部三國,叫——《三國志平話》,可以看作是《三國演義》的前身,《三國演義》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根據其改編加工潤色的,下面來説説這本書。
《三國志平話》是元代人所做,作者是誰已經無從考證,這本書更是充滿了演義和神話色彩,全書起源於這樣一首詩:
江東吳土蜀地川,曹操英勇佔中原,
不是三人分天下,來報高祖斬首冤。
通俗易懂,相比於《三國演義》開篇詩“滾滾長江東逝水”而言,就是打油詩的水平。
書中有個有趣的設定,它為三國人物都安排了前世。其中,漢初被劉邦誅殺的功臣韓信、彭越、英布,分別轉世為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而“害人”的高祖劉邦則轉世為漢獻帝劉協,寓意着轉世輪迴,因果報應。我覺得這個設定還是挺有意思的。
全書非常短,分上中下三節,一共就十四章,一天就可以看完,可以看成是《三國演義》的減縮版,挺有意思的。這本書的內容,文辭比不得《三國演義》,但是結構很宏偉,《三國演義》正是在此書的框架上添磚加瓦,充實內容,才形成我們熱愛的有血有肉的名著。
這部書故事跟《三國演義》相似,但細節大有不同,比如我們熟知的三國武將排名,呂布排第一,基本沒有爭議。可在《三國志平話》中,張飛的武力值最高,戲份也比關羽多,《三國志平話》中也有“三英戰呂布”的情節,可緊接着還有一次,是張飛單挑呂布,呂布膽怯,退入城中。還有在古城相會之前,張飛六十回合戰敗趙雲,隱隱然張飛是三國最厲害的人。
還有很多有趣的設定,比如董卓沒派人收買呂布,是呂布看中了丁原的赤兔馬,殺父奪馬,歸降董卓。貂蟬本就是呂布的夫人,因為戰亂走散做了王允的婢女。還有各地諸侯不叫太守,或者牧,都是叫“王”,比如袁紹叫“翼王”,劉表是“荊王”等等。
《三國志平話》的情節都很簡單,像是隻交代事件,沒有展看寫,書中有“煮酒論英雄”和“三顧茅廬”,都只一筆帶過,不像《三國演義》,洋洋灑灑寫一整回。説到“三顧茅廬”,《三國志平話》中有不同的講述方式,書中寫諸葛亮其實就坐在家中,故意不見劉備,而不是《三國演義》中寫諸葛亮出去遊山玩水,一個真不在,一個假不在。當然,可能都是假不在。
該書中有很多荒誕的故事,比如龐統做縣令的時候,張飛來巡查,聽到羣眾説縣令的種種不好,拔劍殺龐統,不料殺的卻是一隻狗,龐統鼓動沿江四郡反叛劉備,曹操逼獻帝禪位於曹丕等等,不過有一處我非常喜歡。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等人商討破曹之策,讓眾人把計策都寫在手上,周瑜魯肅黃蓋等人紛紛寫了“火”,周瑜看了很高興,到諸葛亮時,諸葛亮卻寫了一個“風”字。《三國演義》中説周瑜和諸葛亮都寫了“火”,而這裏唯獨諸葛亮寫了“風”,説明諸葛亮看的更遠,認為風才是戰爭的關鍵所在,也順理成章的引出借東風,我覺得這個設定比《三國演義》有意思。
《三國志平話》同《三國演義》一樣,也是尊劉抑曹的,《三國演義》最後寫的是三家歸晉,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三國志平話》中寫劉備的子孫推翻晉朝,復興了大漢,鄧艾滅蜀後,劉禪的外孫劉淵逃走了,藉機起事。晉朝建立,傳至第三代晉懷帝時,劉淵率領大軍進攻洛陽,殺了晉懷帝。之後晉朝西遷長安,劉淵又派遣大將征討,滅了晉國。祭祀了漢昭烈帝劉備,漢懷帝劉禪,大赦天下。最後寫道:
漢君儒弱曹吳霸,昭烈英雄蜀帝都。
司馬仲達平三國,劉淵興漢鞏皇圖。
整體來看《三國志平話》講的是因果輪迴,而《三國演義》講的是歷史的進程,從歷史觀的角度看,《三國演義》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