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孩子想成為壞孩子,孩子的幸福快樂,源自父母的用心陪伴
沒有一個孩子,想要成為壞孩子。
每個孩子眼中的世界,都是單純的。很多時候,他對於父母平時的辛苦勞累其實並不在意。孩子考慮更多的,是自己的情緒感受,而很少去體會父母的想法願望。
那麼,當孩子和父母處在平行世界的兩端,又該如何相互理解呢?
這樣的結果,既令父母感到吃驚,也讓我們不禁深思。
許多父母覺得自己很愛孩子,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感情去照顧孩子,認為孩子只要專心學習,其他的事情都不用操心。可是,教育孩子,不只是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也不只是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陪伴孩子,不是孩子在一邊玩,父母在一邊看手機,而是要和孩子充分地溝通交流。高質量的陪伴,不是父母在場就可以,更不只是敷衍應付孩子,而是要有捨得放棄一部分工作生活的勇氣,要有為了陪孩子心甘情願花費時間、精力和耐心的決心。不能總是端着家長的權威架子,而是要放低姿態,蹲在孩子的視角去尊重和理解孩子,積極去營造適合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
因為孩子在成長中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這是孩子最起碼的情感需求。對於孩子來説,自身的安全感往往來自於父母的親密陪伴。而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雖然小時候看起來沒什麼兩樣,但是卻潛移默化地會失去很多學習、思考和體驗的機會。
如果父母的性格脾氣比較暴躁,那麼即便是經常陪伴孩子,孩子的性格也會因為畏懼害怕而變得自卑怯懦。到了青春期,孩子在童年時期的教育問題,就會突然卻又自然地暴露出來。缺乏陪伴的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性格會很容易變得孤僻、自卑或偏激。
如果消極陪伴,親子關係中缺乏良性和感性的交流,也幾乎聽不到彼此的肯定和讚賞,家中沒有温暖快樂,也缺少歡聲笑語,只有相互的埋怨、指責和憤怒。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里長大的孩子,不但沒有安全感,而且原本擁有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會在壓抑冷漠的家庭教育中,逐漸消散崩塌。
還有些父母,為了工作和生活,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外地工作。
孩子成了留守兒童,只能由老人來照顧撫養。不但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陪伴,就連父母的面都很少見到。這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力不從心,只能是作為孩子的“餵食者”,對孩子的教育沒有規劃和想法,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因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層出不窮,到了青春期,大多數孩子都會因為青春的迷茫躁動,而變得無所適從。
我們陪伴孩子的目的,首先是讓孩子不會感到孤獨,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孩子都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人。而且孩子有快樂願意和我們分享,有痛苦願意和我們訴説。這樣,才是積極健康的親子關係。
所以説,孩子的幸福快樂,源自於父母的用心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