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李慶峯(左)領新來的民警在河口邊境巡邏,介紹邊境情況。李軍/攝
在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長甸鎮,退役老兵李慶峯的名字家喻户曉。
幾乎每週,李慶峯都會到鎮上的村子裏“轉悠一圈”,走在街上很多人都主動和他打招呼。儘管現在已是遼寧省邊檢總站丹東市邊境管理支隊大江口邊境派出所的政治教導員,但村民們依然當他是從前的新兵“小李”。誰家有事,都可以隨時撥通他的電話求助。
李慶峯的另一個身份是長甸鎮河口村的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子裏有幾條河流經過,每家每户住在哪裏,家裏幾口人,他都一清二楚。快17年了,李慶峯的生活一直圍着這裏“打轉兒”,他有一疊手繪的地圖,上面清晰地記錄着轄區內每户村民的詳細家庭狀況,信息都靠一次次走訪得來。
2005年,剛從軍校畢業的李慶峯來到部隊,成為一名邊防武警,承擔起轄區內治安維護、入户走訪等工作。第一次走訪時,這個年輕的80後小夥子被當成了“愣頭青”,有村民將他拒之門外,奇怪地問“我又沒犯法,當兵的來我家幹什麼”。
幾次碰壁後,李慶峯向老班長請教,才得知此前河口村的村民有不少都被派出所處理過,所以村民對軍警人員大多牴觸,認為“犯了錯才會被找上門”。後來每次走訪,李慶峯都會耐着性子先自我介紹,“我是來幫你們的小李,以後有事隨時可以給我打電話”。遇上不配合的,李慶峯便“謊稱”自己是來“串個門兒”。
由於轄區內山地居多,交通不便,最初走訪靠的多是自行車。走到村裏變成土路,車也不好騎了,李慶峯就步行,徒步走遍了156平方公里內的每户人家。
李慶峯為了儘快熟悉轄區情況,每走過一家就在地圖上標畫出來,並在旁邊備註上這户人家的基本信息。慢慢地,畫地圖成了一種習慣,誰家住的是紅瓦房,誰家裏有孤寡老人,誰是貧困户,李慶峯都要在地圖上做標註。
長甸鎮河口村是李慶峯走得最多的地方,3年時間他手繪了28張地圖,至今仍每年更新。一同積累下的還有6個走訪筆記本,上面記錄着每一户人家的家庭詳細狀況。
遇到家庭條件困難的,李慶峯都會主動施以援手。瓦房店村村民陳富寶就是李慶峯在走訪過程中挖出的“幫扶對象”之一,他8歲喪母,15歲因觸電失去右臂,17歲時父親又不幸離世,從此“吃百家飯長大”。
過去,陳富寶也曾外出打工,但因為身有殘疾,很少能找到一份長久穩定的工作。得知陳富寶的情況後,李慶峯主動找上門去,鼓勵他“雖然少了一條胳膊,但還可以動腦子,只要肯動腦想辦法,一定能致富”。
李慶峯把目光瞄向了當地的特色產業豔紅桃,他推薦陳富寶去做代理商,統一收購村民的桃子賣到山外。2006年陳富寶第一次做代理銷售,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就賺了兩萬多元,是以前打零工時同期收入的幾倍。
桃子收完,李慶峯又給陳富寶支招,勸他去做有機肥料生意。為了幫陳富寶找到品質更高的有機肥料,李慶峯打聽到在海城市養雞場特別多,雞糞能用來做肥料,又專找了一些相關材料,交給了陳富寶。
慢慢地,陳富寶的生意越做越大,如今已擁有兩家有機肥廠,平均年淨收入100餘萬元。這個昔日的貧困户成了村子裏有名的納税大户,逢年過節,陳富寶還會專門拿出部分資金,用來慰問幫扶村裏的貧困老人。
“能幫一點是一點。脱貧致富的路上,一個村民都不能落下。”李慶峯常常這樣説。
2008年被任命為長甸鎮河口村村黨支部副書記後,李慶峯“進村”的次數更多了。這個坐落於鴨綠江邊的村落成了李慶峯除辦公室外待得最久的地方,“在村裏的時間比在家都多”。
他主要負責村裏的警務工作。入户調查中,李慶峯得知一位名叫趙玉峯的村民曾因年輕氣盛獲罪入獄,出獄後意志消沉,因為“有前科”遭遇歧視,一度失業在家,李慶峯便又琢磨起了幫他找工作。
當時恰逢村裏修路,李慶峯多方聯繫協調,推薦讓趙玉峯承擔此項工程。第一次接到李慶峯的電話時,趙玉峯驚訝極了,“怎麼也想不到還有這種好事會落到我頭上”。
趙玉峯的“建築生涯”從此展開,後來又接連承包了幾個工程項目,開起了自己的建築公司,賺了錢成了家,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在河口村,誰家有困難都可以找李慶峯。大到介紹工作,小到幫忙種桃樹、打掃衞生,李慶峯一概“來者不拒”。他至今保持着每週去村裏走訪的習慣。村裏有一位年過八旬的老奶奶,李慶峯每週都要去探望兩三趟,幫忙打掃衞生,有時還會自掏腰包購買生活用品送去。
大江口邊境派出所民警王雪峯曾跟隨李慶峯去過這位老人家中。第一次走訪時,一進門,李慶峯便像回到了自己家,熟練地拿起掃帚開始掃地。王雪峯至今記得當時看到老人的眼神,“飽含熱淚,看着他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
因為李慶峯的到來,河口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與他共事7年的王雪峯的話來説,“村容村貌一天天好起來了,老百姓的錢袋子一天天鼓起來了”。
豔紅桃是河口村的特色產業,幾乎家家户户都種桃樹。但過去,桃樹種植沒有形成規模,桃農們大多是“散户”,自種自銷。
2012年冬天,一場降温讓河口村的桃樹凍死了不少,當年產量驟減。眼看着經銷商即將前來收桃,時任村黨支部副書記的李慶峯急在心裏。
查閲過不少資料後,李慶峯決定模仿南方農村合作社的生產模式,也在村裏成立合作社,統一收購全村豔紅桃進行售賣,然後集體分紅。
他走訪了1000餘户村民,一一講解勸説,最終發動300餘户加入,成立起豔紅桃合作社。當年由於管理模式得當,河口村的豔紅桃竟賣出了這些年的最高價。起初猶豫的村民看到效益,紛紛主動申請加入,第二年合作社便發展到了600餘户。
也是在那一年,李慶峯開始在村裏大力推動旅遊業建設。河口村地處邊境,每年節假日都會有人到此旅遊,看到商機後,李慶峯鼓勵村民開辦農家樂,“不用出門也能賺錢”。
“這麼好的條件,不利用不就浪費了嗎?帶動鄉村致富,不單要走出去,還要把別人吸引進來。”李慶峯説。有村民擔心自己家住宿條件不好,做飯手藝差,李慶峯會耐心地勸説,“農家樂就是要體驗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做五星級酒店的飯不就‘串味兒’了嗎”。
他也想了不少辦法改善村裏條件。為了讓村民的服務更加專業,每年夏天旅遊旺季來臨前,李慶峯都要開辦一系列崗前培訓,內容包括禮儀、衞生、消防安全等,誰有興趣都可以來聽。
培訓的講師大多數時候是李慶峯本人。他蒐集了不少關於農家樂和服務業的相關資料,先自學,再為大家講解。廚藝培訓則動用了私人關係,通過多方聯絡協調,請來當地一所“大酒店”的廚師,為村民做廚藝培訓。
“總之就是一個原則:能幫就竭盡全力地幫,幫不了的想辦法也要幫。”李慶峯笑着説。
如今每個月,李慶峯還會帶領義務衞生隊和義務巡邏隊在村裏展開志願服務,打掃街道衞生,巡邏保證治安。這也是李慶峯的提議,為的是“創造更好的旅遊環境”。
一支隊伍20多人,全部由志願者組成,一部分是村民,一部分是派出所民警。王雪峯就是其中的一員,他記得隊伍組建之初,李慶峯在村裏發動村民,堪稱“一呼百應”。
“看到村子一天天漂亮起來,賺的錢多起來,大家都服他信他,願意跟着他幹。”王雪峯説。如今,河口村的農家樂數量已從最初的17家增加到200多家,2014年還曾獲評“中國十大最美鄉村”。
紮根農村近17年,李慶峯笑着説,“沒幹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當兵時沒執行過多少急難險重的任務,2019年隨武警公安邊防部隊集體轉隸地方,成為一名公安民警後,也沒破過大案要案,“都是和鄰里鄉親打交道,幹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但在長甸鎮百姓的心中,李慶峯是“最重要的人”。這個最平凡的基層民警總能想出辦法帶領大家致富,在河口村的田間地頭還流傳着一句順口溜:“只要慶峯到地頭,桃子豐收有盼頭!”
幾年前,由於工作出色,上級機關有意將李慶峯調任提拔。聽到“慶峯”要走的消息,河口村村民集體寫了聯名信,要求把李慶峯留下。
“他就像老黃牛一樣,勤懇踏實,把一件看似平凡瑣碎的事堅持了快17年。”王雪峯這樣評價他。
“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就是將心比心。你別拿老百姓當外人,老百姓就不會拿你當外人。”李慶峯説,“從橄欖綠到藏青藍,雖然身份不一樣了,但軍人的魂不能丟。我永遠是人民子弟兵,永遠要為老百姓辦事。”
他至今保留着軍人的習慣,走路腰背筆挺,用軍事地形學畫地圖,做事幹脆利索,不拖泥帶水。在李慶峯看來,“只是換了身衣服,戰場和衝鋒的方向都沒變”。
今年有一次入村走訪,李慶峯打了一輛出租車,路上司機忍不住問他,“你是不是當過兵”。
“為什麼這麼説?”李慶峯問。司機告訴他,“因為你看起來不一樣,你身上有那股勁兒”。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