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新冠“二次感染”,做好防護不必恐慌 | 新京報社論

應對新冠“二次感染”,做好防護不必恐慌 | 新京報社論

在新冠病毒流行短時間內仍未消失的情況下,公眾也該有更成熟從容的應對心態。
應對新冠“二次感染”,做好防護不必恐慌 | 新京報社論
新京報社論

近期,不少網友在網上曬出了自己“二次感染”的經歷,還有網友自述全家都遭遇了“二陽”。一時間,“新冠”“二陽”等話題登上了熱搜,而新一輪新冠感染潮是否將要到來,也備受社會關注。

自今年1月8日國家層面正式對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不再納入檢疫傳染病管理以來,新冠就逐漸淡出了公眾視線。而在防疫形勢迎來根本性轉變之後,其“存在感”持續走弱就成了基本趨勢。在此背景下,部分網民自曝“二陽”,無疑又將新冠拽進了人們的話題中心。

鑑於過去三年疫情給人們生活生產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前些天國家疾控局又鬆綁了公共場所口罩佩戴要求,當前局面來之不易,所以“二陽”病例集中曝出,讓一部分人對“二次感染潮”的到來倍感憂慮,甚至也擔心計劃好的“五一”假期要泡湯。

科學理性地看,在“二陽”病例陸續曝出的當下,公眾確需注意防護,但沒有必要太過恐慌。經歷過去年底的感染高峯後,人們應該對新冠病毒感染有了身體和心態上的充分準備,不至於驚慌失措。

按照國家疾控中心4月22日公佈的數據,4月14日至4月20日,中國新發現本土重點關注變異株275例,檢測陽性率已從去年12月25日高峯時的29.2%,降到4月20日的1.7%。截至4月20日,已監測到42例XBB.1.16——也就是在印度等國家流行的“大角星”。

就在4月20日舉行的感染免疫高峯論壇上,張文宏醫生還提到,如果新冠病毒發生變異,6個月後會慢慢出現二次感染,一般規模不大。如今,距離去年底的感染高峯,已過去了5個多月,再疊加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均出現了新一輪新冠疫情,當此之時,我們對“二次感染”進行必要預防,也是未雨綢繆的應有之義。

張文宏醫生同時提到,二次感染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在第一波疫情中感染過的人免疫力逐漸衰減,二是在第一波疫情中未感染的人在第二波疫情中被感染。病毒學專家常榮山也表示,現在是“首陽”填空期,上一輪疫情感染潮未感染者可能會在這段時間被感染。

基於此,無論是“老小”等重點人羣,還是上一波疫情中沒有“中招”的人,都該是防護的重點對象。做好自我的健康監測,有不適症狀及時就醫用藥,主動減少外出聚集,是之前就已積累下的防疫經驗。外出旅行,則需遵守旅遊地的相關防疫指南和規定。

從醫藥準備角度講,及時做好醫療和藥物資源儲備,打好提前量,避免缺醫少藥的情況,也是應有之舉。

該防的防,但無需恐慌。應看到,無論是着眼於目前監測到的感染數據,還是立足於病毒學專業分析,時下出現“二陽”病例都在可防可控範疇,其毒性和傳播面都跟之前嚴重時不在一個層面上。

4月21日,國家疾控局方面表示,中國本土病例中XBB.1.16仍維持極低水平,未形成傳播優勢。病毒學專家金冬雁也表示,“二陽”是有的,但是小部分,且症狀也比首陽輕,以平常心類似應對流感一樣做好個人防護即可。

考慮到此前已形成的免疫屏障,加上變異株毒力的衰減,在前期積累了大量防疫經驗的基礎上,人們沒必要太過憂心,更不必擔心社會經濟的復甦節奏被“二陽”打斷。在新冠病毒流行短時間內仍未消失的情況下,公眾也該有更成熟從容的應對心態。

連日來,隨着社會流動性的復甦,各地的經濟社會活力都在迸發,政策層面不斷釋放的積極信號,也都在穩定人們的預期。這些,對於打消人們的顧慮也頗具“定心丸”效用。

新冠病毒雖然仍在不斷變異,但終究已經不是之前那個病毒了,即便“二次感染潮”到來,也只需做好日常防護,從容應對,而無需恐慌。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楊許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48 字。

轉載請註明: 應對新冠“二次感染”,做好防護不必恐慌 | 新京報社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