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的深入,社會上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創業熱潮。然而在創業的過程中,創業者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風險,其中工傷風險是創業者一定要重視和規避的。
假如有一天早晨你剛剛到單位上班,突然接到一個你員工的電話。你的員工在電話裏説,“老闆,我在上班的路上發生了交通事故,現在正趕往醫院的路上。”聽完,你心頭一緊,怎麼剛剛創業就遇到這事了。遇到這種情況,創業者應該怎麼處理呢?
上面例子就涉及到創業者的工傷風險問題,涉及到要不要給員工參加保險的,給員工參加什麼保險的問題。
保險主要分為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兩種,社會保險是以社會保障為目的,由政府推動和管理的,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商業保險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由企業性質的保險公司運營管理。
創業者為員工參加保險,首先應該選擇社會保險,因為企業為員工參加社會保險不僅是法律的規定,更是一種責任。社會保險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五種,即平時所説的“五險”。創業之初,資金捉襟見肘,到底應該為員工將這五種保險全都參加了呢?還是有選擇性地參保呢?一般情況下,如果企業有一定的資金實力,那就應該為所有員工把五險全部參加保險。為員工參加五險,不僅僅是為員工提供了保障,解除了員工的後顧之憂,更會讓員工感知到企業的歸屬感,有利於凝聚士氣。
如果創業者資金實在有限,又想為企業和員工增添一份保障,那麼該如果選擇保險參加呢?在這“五險”中,首選的應該是工傷保險。社會保險中的其它的險種可以先不考慮,商業保險也可以先放到一邊,工傷保險是創業之初一定要繳納的,即使新員工剛報到就應該在第一時間為他參加工傷保險。
《工傷保險條例》第一條就提到了“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由此可見,工傷保險是企業和員工的一個“大靠山”。再回到本文剛開頭的那個案例,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分兩種情況來説。第一種情況,企業為員工參加了工傷保險,創業者應該一邊去醫院看望他,為他墊付醫藥費,一邊去聯繫勞動行政部分去報案,提出工傷認定的申請。待到《工傷認定決定書》做出之後,創業者去當地的社會保險局去將受傷職工的醫藥費報銷。第二種情況,企業沒有為員工參加工傷保險,創業者可能會為受傷職工出一部分醫藥費,另一部分由受傷職工自己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受傷害職工很可能感到不滿意,這時他依然可以去當地的勞動行政部分以個人名義提出工傷認定的申請,如果《工傷認定決定書》做出之後,受傷害職工就可以拿着《工傷認定決定書》找你要錢,這個時候,創業者是處於完全不佔理的境地,不僅與員工的關係掰了,這錢你也不得不給。由此可見,給創業者參加工傷保險,將是雙贏的局面。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工傷保險應該在哪裏參加呢?什麼情況下受傷才算工商呢?先説第一個問題,工傷保險是社會保險的一種,企業應該在企業註冊地的社會保險局去參保,需要注意的是,工傷保險費用是用人單位完全承擔的,而職工個人是不用繳納工傷保險的。現實中,有的不良企業,在員工的工資里扣除工傷保險費,這純屬違法行為,勞動監察部門查到後,企業會得到嚴厲的處罰。第二個問題,什麼情況下才算是工商呢?《工傷保險條例》中是這樣規定的,“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四)患職業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工傷保險條例》還規定了視同工傷的情形,其中有一條是“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看到這幾種情形,有些創業者可能會有僥倖心理,認為從事的行業不是高危行業,可以不用擔心。但是現實中,據統計上下班途中是發生工傷的頻率很高的情形, 無論什麼行業,都會有員工上下班,切不可掉以輕心。
如果發生條例中的幾種情形,企業應該在第一時間去勞動行政部門報案,在30內以企業的名義提出工傷認定的申請。請一定記住,以企業名義認定的窗口時間是30天。超過30天,就只能以員工個人的名義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這期間發生的費用,社會保險部門是不管的,是需要企業來承擔的。職工受傷的頭三十天,往往是花費最高的時候,企業一定要在30內提出申請。
參保了,工傷也認定下來了,那麼工傷費用能報銷多少呢?工傷保險實行實報實銷,即花了多少報多少,假如受傷職工的治療費花了100萬,就可以報銷100萬。這就是與商業保險最大的不同之處了,商業保險一般情況下實行“投多少,保多少”,治療費花了100萬,可能只能報銷50萬。除此之外,如果受傷職工傷愈之後存在勞動能力障礙,還可以申請勞動能力鑑定,得到一次性傷殘補助金。
工傷保險不僅是員工的“保護傘”,更是創業者的“大靠山”,是創業者與員工凝心聚力、奮勇向前的重要保障。
(靈壽縣工傷科 康延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