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主城都市區是全市發展條件最好、環境承載力最高、競爭潛力最強的區域,推動主城都市區重點發展意義重大。
重慶主城都市區未來將是什麼模樣?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解讀時介紹,主城都市區將有“四美模樣”。
產業之美
以科學城、兩江新區為雙引擎
主城都市區的產業類型豐富,如何彰顯產業之美?需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多領域的融合發展。
比如,在做好生產力佈局上,加強科技創新和開放型經濟空間供給,按照“一城多園”模式建設重慶科學城,與兩江新區形成雙引擎。
屆時,主城都市區將以科學城為極核,聯動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兩江協同創新區發展,統籌各高新區、經開區等功能平台,集聚高端創新要素,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利用。
完成產業規模、產業集羣、產業空間、產業佈局工作後,主城都市區的“城市模樣”也最終呈現了出來:
兩江四岸核心區將重點集聚國際一流企業總部、區域總部,發展高端服務業,建設西部金融中心和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
中心城區則重點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製造業,優化空港、水港、鐵港等交通樞紐和綜保區、自貿區等開放平台,發展臨空、臨港、臨站產業園和對外貿易產業園;
主城新區將重點佈局現代製造業、信息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建設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園區,建設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鄉村振興示範區、巴蜀文化旅遊走廊。
生活之美
實現30分鐘週末都市遊憩圈
主城都市區地跨渝西方山丘陵區、川東平行嶺谷區和渝南盆周山地區三大地貌單元,江河縱橫交織,山水林田湖草渾然一體,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區條件得天獨厚。
那麼,如何營造宜居宜業宜樂宜遊良好環境,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區?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認為,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城市哲學、道法自然的城市美學。
通過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科學管控城市開發強度和建築高度、密度,更新提升舊城區品質和城市活力;建設特色鄉鎮、大美鄉村,實現300米見綠、500米入園、3公里入森林和30分鐘週末都市遊憩圈、2小時節慶日郊野休閒圈等。
完善功能配套也是打造主城都市區不可或缺的部分。構建城鄉均等化、全齡友好型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實現公共服務設施覆蓋率100%;合理佈局高品質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增強國內外高端人才吸引力。
主城都市區也將塑造“兩江四岸”世界級濱江公共空間,建設濱江休閒慢行系統,強化索道、輪渡等特色交通體驗;合理利用邊角地、坡坎崖,增加公園綠地,構建獨具特色的山城步道系統和立體綠色空間。
同時,完善城鄉一體的交通網、能源網、水利網、信息網和綜合防災網,提高城市管理服務水平,增強城市綜合應急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安全、健康、聰明城市。
生態之美
“眾山梳列、三江匯流、藍綠交織”
主城都市區生態資源豐富,13座平行山嶺梳列、15條河流交匯、擁有市級以上各類自然保護地89處。
全面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為自然守住安全邊界和底線。主城都市區將立足自然山水本底,構建“眾山梳列、三江匯流、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格局。
眾山梳列,就是要加強山體保護。
以武陵山、金佛山、四面山等為生態屏障,保護修復縉雲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等13座平行山嶺,作為城市組團自然隔離綠地並打造城市山地公園和郊野公園,利用寨山坪、樵坪山等城內獨立山體,建設城市公園。
三江匯流,就是要加強水體保護。
構建由長江干流和嘉陵江、烏江、渠江、涪江等15條次級河流共同組成的流域生態廊道,串聯御臨河、綦江、璧南河等重要支流,點綴長壽湖、龍水湖、南湖等湖泊水庫。
藍綠交織,就是要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塑造山城江城特色。
一方面,規劃建設縉雲山等12個自然保護區、南山—南泉等91個自然公園,維護自然生態和地質地貌景觀,保護生物多樣性。
另一方面,塑造山城步道、山城公園、山城林帶、山城花圃、山城崖壁、山城洞天、山城夜景等山城系列品牌;塑造江城綠岸、江城半島、江城灣區、江城綠島、江城峽谷、江城温泉、江城橋都等江城系列品牌;保護珊瑚壩等10個江心綠島,以廣陽島集中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畫卷。
人文之美
把歷史文化保護納入城市規劃建設
如何提升巴渝大地的“書香味、翰墨香”?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認為,主城都市區可以把歷史文化保護納入城市規劃建設,把歷史文化元素植入景區景點、融入城市街區,構建“三層五類”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打造“三江四廊”文化線路。
在建設“山水、人文、城市”三位一體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方面,以渝中半島集中展示歷史文化,以重慶古城牆遺址貫通半島形成歷史環廊,以環朝天門片區、大禮堂—學田灣—文化宮、磁器口、十八梯、白象街等為代表打造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和傳統風貌區。加強江津市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重慶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進一步發掘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內核,以重慶談判、中共中央南方局、西南局等為代表建設一批紀念重慶革命歷史的場館設施,開展“紅色三巖”保護傳承工程。
對於主城都市區當中眾多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可以對合川淶灘鎮、涪陵大順村等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加強保護,合理利用古鎮古村古建築、古道古驛古渡口,從而打造出具有巴渝特色“漁樵耕讀”的歷史文化體驗旅遊產品。
在加強重要遺址和文化景觀保護方面,嚴格保護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支持涪陵白鶴梁、合川釣魚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強化渝中區南宋衙署遺址保護,塑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旅遊品牌。
此外,規劃打造長江藝術半島等一批文化交往設施重點區域,預控國際交往功能空間,集中佈局一批博物館、美術館、體育館、國際會展中心等,圍繞文創名城、旅遊名城、美食名城等強化用地保障,提升文化交往和文化活動能級。
相關鏈接>>
打造“一小時通勤圈”
重慶將規劃軌道上的主城都市區
重慶主城都市區達2.87萬平方公里,面積是北京市與天津市之和。如何讓空間尺度較大、地面道路交通通勤難度較大的主城都市區走上“快車道”,選對交通組織模式尤為關鍵。
通過借鑑國內外經驗,重慶找到了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交通發展方案,即加快主城都市區“四網融合”多層次、多制式軌道發展,規劃“一小時通勤圈”軌道上的主城都市區。
中心城區可實現40分鐘內通勤
根據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解讀,軌道上的主城都市區將起到支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網絡化的城市空間格局的作用。
首先在中心城區,規劃1小時城市軌道通勤圈。完善城市軌道交通體系,近期實現“850 ”城市軌道加速成網,中心城區平均通勤時間不超過40分鐘。
其次,以鐵路公交化為主體,構建主城都市區1小時通勤圈。近期將通過功能互補、樞紐換乘、線路共享等形式,實現幹線鐵路(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公交化運營,形成1小時主城都市區通勤圈。
通過規劃都市快線網絡,重慶也將實現更高水平的主城都市區1小時通勤圈。規劃1320公里都市快線(市域鐵路)網,建設覆蓋各獨立成市、各功能節點的1小時主城都市區通勤圈;並將都市快線延伸到四川毗鄰城市,推動成渝軌道互聯。
規劃10條出渝高鐵通道
除了軌道交通以外,重慶還需積極完善綜合交通體系。
在構建出境大通道上,向東打造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向南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向西拓展中歐班列運輸通道,向北延伸渝滿俄班列覆蓋網絡。
在構建出渝大通道上,高標準規劃鐵路運輸幹線網絡,規劃10條對外高鐵通道,形成重慶與沿海三大城市羣之間高鐵雙通道。強化國家公路樞紐功能,規劃18條射線高速公路。
通過完善航空航運體系,暢通長江黃金水道,重點打造果園港、涪陵龍頭港、江津珞璜港,建設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完善機場體系,提升重慶航空樞紐能級。
同時,提高主城都市區公路和城市道路互聯互通水平。加快中心城區與主城新區各城市間高速公路雙通道、1小時通達,相鄰城市間高速公路直連直通、半小時通達;以快速幹線網實現主城都市區各城市快速幹線網絡化、全覆蓋。
除此以外,重慶還計劃規劃加密不收費的高等級公路網絡,降低公路物流成本,支撐整個城市現代物流系統的升級。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王梓涵 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