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去年底,萬科創始人王石問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養豬賺得怎麼樣,對方答道“效益不錯,請你吃飯沒問題”。誰能想到不到半年,萬科就高薪招聘“豬倌”進軍養豬業。
養豬真比賣樓賺錢?2019年,養豬企業的淨利潤着實讓人眼紅:新希望增了近2倍,温氏股份漲了2.5倍,牧原股份更是翻了10倍!
去年7月開始,豬肉價格就一路飆漲,一度創下38.3元/斤的新高,較一年前大漲近150%。
居高不下的肉價、豬企翻倍的市值,以及萬科們的湧入,一時間又讓很多人對“養豬致富”這事兒充滿了幻想。
CBNData試圖通過數據分析正經聊聊:在中國,養豬生意到底有多大前途?應該養怎樣的豬?
13家豬企被“吃”上市,但為啥國產豬還是喂不飽中國胃?
中國人究竟有多愛吃豬肉?2018年,平均每個中國人吃掉了22.8千克的豬肉,是禽肉消費的2.5倍,牛肉的11.4倍!
這麼多豬肉,都被誰吃了呢?
國家統計局《2019中國統計年鑑》顯示,川、渝地區以將近40千克的人均豬肉消費量榮登2018全國豬肉消費大省冠、亞軍。白花花的豬肉,成了四川人餐桌上的回鍋肉,廣東人碗裏的沙姜豬手,湖南人下飯的辣椒小炒肉……
要跟上國人巨大的消耗量,中國的豬肉生產自然也是“馬力全開”。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2017年中國共產出5544.9萬噸豬肉,貢獻了全球近一半的豬肉產量。
儘管產着全世界最多的豬,國產豬肉並“喂不飽”中國人。中國每年都要從國外大量進口豬肉。2015-2019的5年間,中國平均每年的豬肉進口量達138萬噸,2019年更是高達211萬噸。作為全球第6大豬肉生產國的加拿大,2017年豬肉總產量才196萬噸。
愛吃豬肉的中國人,把13家豬企“吃”上了市。“豬中茅台”牧原股份的市值都突破2100億了。但若從產量來看,排名前十的上市豬企2019年生豬合計產量僅佔全國總產量的8.27%。
在中國生豬市場,中小養殖場和散户佔據了絕對規模。根據《中國畜牧年檢》,生豬養殖出欄500頭以下的養殖場佔總場數的99.40%,年出欄5萬頭以上的場數僅佔0.0007%。分散的養殖意味着較低的規模化、自動化程度,也導致國產豬的生產成本居高,豬肉價格也普遍高於國外。
而不定期發生的豬瘟疫病,更是造成豬肉產量的不確定性,養豬“散户”對抗疫病的能力就更低了。生豬養殖4個月才能出欄,也使得每一次疫病的影響週期都很長。2018年8月爆發的非洲豬瘟,其影響就一直持續到現在。
近年來,中國的規模化豬企正在快速擴張,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政府環保拆遷豬場”政策的推動,也讓越來越多中小養殖户逐步退出。非洲豬瘟疫情則是又一個讓散户主動或被動退出生豬養殖業的強大外力,也為規模化養殖企業騰出了擴張空間。
都市麗人都吃70塊一斤的豬肉,小眾豬種迎來豬生“高光時刻”
對於習慣了菜市場豬肉常年十幾塊一斤的叔叔阿姨們來説,肉價漲到30多塊的確讓人下不了手。但對於那些日常出入盒馬鮮生、進口超市,一線城市的都市麗人兒來説,30塊一斤的豬肉也不算什麼。畢竟,網易丁磊養的未央黑豬2年前就賣到70塊一斤了。
湖南楚溈香農業寧鄉大龍畜牧有限公司董事長曾青華表示:“目前全國高端豬肉消費的市場空間在1500億元左右,預計未來5年將達到3000億元的規模,豬肉行業將從價格競爭轉向品牌競爭。”
除了網易,精氣神、壹號土豬、湖南湘村高科等眾多企業都開始搶佔高端豬肉市場,並由此分化出3種生產模式。
第一種是地方純種土豬的規模化養殖,以湖南新湘農和浙江“膳博士”為代表。2011年,湖南湘潭建立了一個存欄近400頭的純種沙子嶺豬保種場,結束了數十年民間散養保種的歷史。該豬場禁止周邊3公里內出現其他養殖場,以切斷基因污染和疫病傳播風險。作為沙子嶺豬唯一代理商,新湘農推出高端品牌“毛氏雪花豬肉”。浙江青蓮食品旗下的“膳博士”,則是依託嘉興黑豬原種場和兩頭烏原種場的高端豬肉品牌。
請輸入圖説
由於中小養殖户無力解決過高的料肉投產比、過長的生長週期問題,過去土豬很難做大。但隨着消費升級,越來越多的人對肉質更講究,在大自然裏“撒歡”長大的生態走地豬被認為更健康,迎來了新的市場機遇。越來越多企業願意加大科研力度、斥資升級養殖系統,這使得地方豬種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成為可能。那些此前因為地域侷限“隱姓埋名”的小眾優質豬種,終於迎來了豬生的“高光時刻”。
作為世界豬肉消費大國,中國千年的野豬馴化經驗和幅員遼闊的土地,孕育了不同豬種。越來越多“地方專供”的豬肉,正在奔赴你家餐桌。
消費升級催生的第二種養豬模式,是培育“土洋結合”新豬種,以精氣神、湖南湘村高科為代表。精氣神“山黑豬”號稱是投入近億元自主培育的新豬種,以北京黑豬為父本,英國大約克夏豬為母本。“湘村黑豬”則是以湖南桃源黑豬為母本、美國杜洛克豬為父本雜交選育的新品種。每一個新豬種的誕生,可都是需要經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敲章認證的。
“混血”雜交育種的方式,既能保留土豬的口感、營養,也能吸收洋豬吃得少長得快的優勢,有效提高生產效率。
請輸入圖説
第三種則是所謂的“黑科技”養豬,以網易、阿里等一眾互聯網公司為代表。最早率軍進擊養豬業的網易,在安吉生態林裏給豬建了個人看了都羨慕的豬舍,豬在這裏能聽音樂、玩玩具、蹲馬桶,單隻豬每天的伙食費就要40多塊錢。阿里則在2018年2月宣佈用ET大腦AI養豬。不光為每頭豬建立檔案,分析豬的行為特徵、進食特徵、料肉比等,還能預測母豬一年能生幾頭順利活下來的仔豬,為衡量豬場效益提供指標。
請輸入圖説
養豬真那麼容易?沒錢沒技術,還真攬不下這活兒。
除了生產模式,中國人豬肉消費習慣的變化,也正在改變存儲、物流、供應等產業鏈下游環節。
不同於國外肉類消費以冷鮮肉為主,中國人70%的豬肉消費都是“熱鮮肉”。在中國人的固有認知中,凍過的肉不如現宰的新鮮好吃。由於熱鮮肉存在地理輻射半徑的限制,單個產地的豬肉往往專供周邊地區。
隨着冷鏈的完善,冷鮮技術將成為小眾豬肉擴大銷售範圍的“標配”,更多山區小眾豬種能作為冷鮮肉“走出大山”。目前,我國冷鮮豬肉在豬肉消費中的佔比僅為10%。隨着商超不斷加碼冷鮮肉SKU的佈局,國人的接受度將越來越高,中國冷鮮肉的市場規模也將越來越大。
普通人餐桌上悄悄發生的變化,正在倒逼整個養豬產業進行升級。在頭腦一熱打起“養豬致富”的念頭前,還得下一番功夫研究呀!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