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到六十,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我們都經歷過了,做人的道理我們該懂的也已經懂得了,剩下的,就是我們今後該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人生了。
《論語》中,孔夫子曾説過,六十而耳順,很多人認為“六十耳順”的意思就是,人到六十,什麼樣的話都聽得進去了,不過,我卻覺得,六十耳順其實有三重境界,而能聽得進人言,只是第一重境界。
能聽得進人言,關鍵在於修心,一個心態平和的人,才能夠善於去接納各方面的意見,而喜怒不形於色;更高級的境界,在於“豁達”,能夠做到聽進人言,卻不畏人言;而“耳順”的第三重境界,卻很少有人能夠達到。
那麼,“六十耳順”的三重境界,究竟是什麼呢?
02.
第一重境界:修心。
“六十耳順”的第一重境界在於修心,一個心態平和的人,才不會因為別人的誇讚或者是指責,忽喜忽悲。
人到六十,人生中該受的苦,我們都已經遭受過了,人生中該享的福,我們也已經享受到了,這時,我們就應該明白一個道理:面對人情的冷暖,世事的滄海桑田,我們的喜怒,都是乏力的,非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有時會將我們逼到絕境。
這時,我們就要懂得“修心”,讓自己以一顆平靜的心態,去面對這個世界:有人説我們好話時,我們不會感覺到竊喜;有人説我們的壞話時,我們也不應該再感覺到氣憤,關鍵就在於我們修得了一顆平常心。
帶有情緒化的喜怒,非但無益我們為人處世,更可能會在無形中給我們製造出很多的麻煩,也只有懂得“修心”,讓自己有一個平靜的心態,用平常心去看待這個世界,才能讓我們生活得更加愜意。
“六十耳順”的第一重境界,就在於“修心”,只有具備了一顆平常心,才能夠聽得進人言,而不會因為人言或喜或悲。
03.
第二重境界:豁達。
“六十耳順”的第二重境界是豁達,我們不但聽得進人言,而且還不會受到人言的影響,堅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五十歲時,我們懂得了,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夠換來成功,但仍要堅持努力,六十歲時,我們要讓自己變得從容豁達,不但要聽得進人言,而且要不畏人言。
從五十歲到六十歲,我們經過了十年的歷練,在為人處世的境界上,也應該有所提高,五十歲時,我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但是,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我們仍不免會被一些流言蜚語所影響,從而懷疑自己將要走的路,究竟是否正確,但是,人到六十,我們的心態,變得更加豁達了,就不應該再受到人言的影響,而對自己前行的路產生懷疑。
別人的誇獎,我們把它看作是鼓勵,別人的批評,我們將其看作是善意的提醒,我們不再畏懼人言,而是豁達從容的看待它,人到六十,我們應學會在別人的批評聲中,汲取對我們有益的教訓,而不會帶有情緒化的看待別人的指責。
“六十耳順”的第二重境界,在於豁達,能夠做到容納人言,卻不畏懼人言。
04.
第三重境界:明辨。
“六十耳順”的第三重境界在於明辨,我們不但要聽得進人言,而且還要清楚別人為什麼會這麼説,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大多活得很通透,但卻很少有人能夠達到這個境界。
人到六十,我們的學識和社會閲歷都比較豐富了,所以,我們應該知道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此時,如果再有人站出來對我們指指點點,説我們的做法是錯的,那麼,我們就應該以一種高遠的境界來看待他。
他説我們不應該這麼做的原因,其實我們心中早就有數,而他開口説這句話,是出於善意,還是惡意,在我們的心中也能夠明辨是非。
我們可能不贊成他説的話,但是,我們卻也不屑反駁他們的話,因為他沒有我們看得更加高遠,所以,他自然無法理解我們的做法。坦然的接受他的話,對於他的用心是善是惡,我們做到心中有數,這就是“六十耳順”的第三重境界。
明辨是非,而不屑於和對方爭論,堅定自己的內心,走自己的道路,這種境界,能達到的人,畢竟不多。
05.
所謂“六十耳順”,就是能夠聽得進人言的意思,六十耳順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修心”,能夠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別人的批評或者是讚賞;第二重境界是“豁達”,能夠不帶情緒的看待別人的批評,並從其批評中獲取於我們有益的東西;第三重境界是“明辨”,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情,和別人的批評,做到心中有數,卻不説破,從而更加堅定自己選擇的道路。
人到六十,能夠聽進人言,並且明辨是非的人並不多,希望您也能有一顆豁達的心態,用“明辨是非”的心境,去面對他人的褒獎,或者是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