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脱貧攻堅”收官之年。山西省統籌推進脱貧攻堅,精準施策,把各項工作往深裏走、往實裏抓,確保如期打贏脱貧攻堅戰。為了全面客觀反映我省脱貧攻堅工作中取得的階段性成就,總結經驗,戮力前行,黃河新聞網特別策劃了《小康路上》系列專題報道,圍繞山西省脱貧攻堅舉措成效、先進人物、典型事蹟、優勢產業項目、基層扶貧幹部等內容進行採訪,真實書寫“脱真貧、真脱貧、不返貧”的山西答卷。
在山西省新任農村第一書記培訓會上典型發言
“甘薯產業為我們貧困山區開闢了一條新的脱貧致富路!” 這是時下山西省平陸縣張峪村老百姓最喜歡説的一句話,也是第一書記、山西師範學院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張恆在張峪村辦的一件實事,是張峪村科學致富的一個縮影。
向村民發放選調的優質脱毒甘薯苗
尋找“致富路”
張峪村位於運城市平陸縣張村鎮沿河片區,這裏80%的耕地為旱地,村民以種植小麥、油菜為生,常常因澆不上水導致莊稼血本無歸。更無奈的是,村裏的壯丁都出去打工了,留守的中老年只能靠種地維持生計。全村2169人中就有590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户。
面對張峪村的尷尬境地,畢業於山西農業大學土壤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張恆,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一上任便帶領工作隊員進行了周密的走訪、調研和摸排。
張峪村土質為沙壤土,緊鄰黃河,屬暖温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温13.8℃,雨熱同期,水熱利用率高,秋季氣温下降慢,無霜期長,特別適宜薯類生長。經過充分調研,他發現,這裏可以引進優良薯種,利用科學種植,整合專業及資源優勢,進行多種類的深加工。如此,變土地劣勢為優勢,發展潛力巨大!
張恆帶領貧困户外出學習甘薯種植新技術
教授“致富經”
作為剛剛上任的第一書記,張恆的想法和建議受到大部分村民的懷疑與否定。大家普遍認為,這種致富路走不通。
“只有讓村民親眼看到真實的收入,村民才能真正跟着我們幹!”張恆很堅定。為了更有效地做好甘薯產業發展這篇文章,張恆與村“兩委”幹部商議決定推廣發展甘薯產業,建設太原師範學院甘薯育苗種植示範基地(以下簡稱基地),先行先試,示範引領,確定了甘薯產業三步走的實施計劃,即“選種推廣、打牢基礎—示範引導、夯實基礎—深入加工、增加附加值”。
2019年4月,張恆開始組織農科院甘薯專家與村裏種糧户及種田能手交流,帶領28户脱貧户前往山西農科院、河南平頂山選調8個優良甘薯新品種在基地進行試驗種植,畝產產值突破5000元,較以往提高20%以上,且品種品相好、品質優,銷路和價格也有保障。張麥亮家的年收入翻了一番,他逢人就説:“從沒想到一年能賺這麼多錢!”張春發家種的西瓜紅甘薯,通過快遞遠銷北京市場,供不應求。趙隨科説:“張恆教授的‘致富經’傳遍大街小巷。”
舉辦首屆紅薯產業發展交流會
對脱毒甘薯苗進行試驗性培育
搭建“甘薯產業鏈”
在張峪村甘薯種植取得重大產量突破性之時,張恆卻思考着張峪村特色致富的宏偉藍圖。他趁熱打鐵,組織村“兩委”幹部和甘薯種植大户前往山西農科院甘薯研究基地鹽湖區張良村,實地考察甘薯機械化種植、澱粉加工、粉條生產等項目。
考察歸來後,村“兩委”決定建設甘薯澱粉加工基地和粉條生產扶貧車間,以此帶動當地甘薯產業發展,增加村集體收入。為了建設甘薯澱粉加工基地和甘薯粉條生產扶貧車間,張恆向太原師範學院爭取到扶貧資金10萬元。2019年10月19日,甘薯澱粉加工基地開工運營,21天共加工甘薯137.5噸,服務張峪及周邊村農户430餘户,併為村集體增加收入0.5萬元。2019年12月26日,甘薯粉條生產扶貧車間開工運營,該車間每天可加工幹手工甘薯粉條2000斤,可常年加工銷售。
鎮黨委書記趙高軍考察指導甘薯澱粉加工
甘薯澱粉加工基地的建成和成功運行,為甘薯規模化種植起到產業示範帶動效果。如今,張峪村有個響亮的口號:“每人種植1畝甘薯”。張峪村的“甘薯熱”已經傳播到沿河幾個貧困村和駐村幫扶工作隊,形成了沿河貧困村抱團發展新產業態勢,助推當地甘薯產業發展。
太原師範學院黨委書記張惠元、院長霍世平、平陸縣副縣長鄭衞紅等一行在甘薯種植基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