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夏天的臨近,小朋友們户外活動越來越多,在公園、遊樂場這些公共場所就會不可避免的會發生一些小朋友之間的“衝突”。比如,前幾天我們去附近的公園裏,王小滑梯,就遇到了一個6、7歲的大姐姐擋着滑梯,不讓其他小朋友玩。
如果是您帶着孩子遇到這樣的場景,會怎麼辦呢?
一、父母捲起袖子衝在前面,好不好?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類似於滑梯這樣的事情有許多,與小朋友之間產生矛盾在所難免,今天你搶我的玩具,明天我不想分享這樣的事兒常有發生。可是,當孩子之間出現矛盾時,爸爸媽媽對於孩子之間衝突的處理方式,卻極大的影響着孩子的人際交往。
前段時間,在公園的花壇邊,一位媽媽在厲聲質問孩子:“説,到底是誰打你了?”
孩子一言不發,只是默默地在哭泣。
“你怎麼不説話啊,我去找他爸媽去,他當時打你的時候,你怎麼不還手啊!”媽媽捲了捲袖子,一副誓不罷休的樣子:“平時不是教過你麼,讓人家欺負一頓!”
自家的孩子哪怕受了一丁點兒委屈,爸爸媽媽們就很心疼,所以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有哪怕很小的“衝突”時,就會第一時間衝上去,非要給自己的孩子討個“公道”。“你憑什麼打我們家孩子?我要去告訴你爸媽,讓他們收拾你!”
我們細想一下,凡事衝在孩子的前面,用這樣處理問題的方式,反而會疏遠孩子與其他小朋友間的關係,讓別的小朋友不敢再與自己的孩子玩;而且,這種場景在孩子的生活中將會不斷出現,我們也不可能每次都替孩子來以“大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小朋友互相搶玩具
我們何不把問題還給孩子呢?
對於孩子來説,吵吵鬧鬧很正常,有時只是一時的高興、好勝、好奇引起了一些小矛盾,他們的世界沒有大人那麼複雜,也不會總計較“我吃虧了,一定要奪回屬於我自己的東西”。孩子們的遊戲有着屬於孩子自己的規律。
正如德國幽默大師埃·奧·卜勞恩的漫畫一樣:兩個小孩打架,然後各自回家找自己的爸爸告狀。不一會兒,兩個爸爸之間由“理論”升級為“打架”;可是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兩個爸爸正在為“孩子的衝突”而打架,兩個孩子卻像沒事人一樣,又一起玩耍了!
《父與子》孩子吵架大人鬧
二、孩子心中有杆“秤”
孩子在家裏、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會自己摸索出一套解決“矛盾和衝突”的方法。父母平時為人處事的方式,幼兒園老師制定的“小朋友之間玩玩具或者搶玩具”的規則,都在有形、無形的影響着孩子遇到類似問題的處理方式。
對於孩子來説,是一次絕佳的“理論聯繫實際”的教育機會,可以讓孩子在衝突中找到如何解決此類矛盾與衝突,父母可以放手讓孩子去獨自面對。
那天,我和米寶在公園玩,遇到了霸佔滑梯的小姐姐。孩子拉着我的衣服,想讓我去跟小姐姐説説,讓她讓開滑梯,很多小朋友都要玩。
我告訴米寶:“是你自己要玩,而且這是你們小朋友之間的事情,我一個大人不好參與。”
米寶上去之後,和這個小姐姐説了幾句話,小姐姐就轉身去玩滑梯了。
後來我問米寶:“你和那位小姐姐説了什麼啊,她就把話題讓開了?”
米寶説:“我就告訴她,這是公共的滑梯,得輪流玩。”
米寶接着説:“她最開始不同意,我就告訴她‘如果大家一起玩的話,她可以先從滑梯上滑下來’,然後就同意了”。
大多數孩子的經歷都是類似的,在不同的幼兒園裏有着相似的規則,所以孩子交流起來是有一定“生活經驗”的基礎的,所以溝通起來也比較容易。
所以,如果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之間發生了衝突,在安全的前提下,媽媽最好先靜觀其變,先不要衝在前面替孩子解決問題,而是將問題留給孩子。正是在這一次次的矛盾衝突中,孩子才總結出了一套如何與他人相處的“規矩”和“遊戲規則”。
[結語]
心理學家們也提醒爸爸媽媽,如果足夠安全,不要輕易打擾孩子們利用習得的“遊戲規則”去解決問題。爸爸媽媽此刻的防守,往往能夠培養孩子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矛盾的過程,其實是一個交流過程,是經歷和經驗都不同的兩個人之間尋找共同利益的過程,更是孩子長大的過程。
父母的放手,孩子才會運用自己的所學,去解決問題,這回讓孩子在矛盾中學會生活、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