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養出長大後玻璃心的小孩,3歲前就要這樣做

”小孩長大後進入團體,發現他明顯比別人退縮、脆弱,遇到一點點小挫折就哭,只想依賴着大人,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的孩子有這些狀況,可能與出生前幾年是用什麼方式被照顧有關。改變永遠不嫌晚,提供四個原則,希望可以幫助父母養出堅強自信的孩子。


不想養出長大後玻璃心的小孩,3歲前就要這樣做

常常收到很多家長詢問,家中三歲多四歲的孩子,越長大反而卻更常一碰到挫折就哭,遇到新事物不太願意嘗試,總是很玻璃心害怕失敗。想知道為什麼孩子會變得這麼脆弱、情緒不穩定,遇到一點小事就不堪一擊?


以上狀況就很像我們常説的「玻璃心」。其實在兒童教育發展上可以看到,3、4歲有這些狀況的孩子,通常是在0-3歲發展階段就形成的。在寶寶出生前三年,我們在教育上究竟要注意什麼,才能預防孩子將來有玻璃心、易受挫的問題呢?


別讓孩子從小就以為「這個世界很危險」

不想養出長大後玻璃心的小孩,3歲前就要這樣做

首先第一個可以發現,通常有上述問題的孩子,都是來自過度保護、溺愛的環境,孩子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也因為被保護得太好了,所以常常被禁止探索環境,保護型的大人常常會因為擔心孩子受傷,所以會説:「不可以摸喔、這個很危險、那個會被電到、再跑會跌倒喔!」之類的話。


當孩子想探索卻不被允許,甚至種種叮嚀、提醒會讓孩子內心覺得:「這個世界好危險、好恐怖」,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落入一個誤區,覺得保護自己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好好待在主要照顧者旁邊,依賴着別人的照顧,而扭曲了人類與生俱來探索的本性,征服環境的本能,長久下來自然會讓孩子感覺到畏縮,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是所有的孩子天生下來,就有想要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好奇心,但是往往成人會在他遇到問題之前或之後,就給予過多不必要的協助。


以致於孩子從來不需要解決問題,因為萬事都有大人代勞,讓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沒辦法順利發展。


孩子自信心是透過照顧自己以及照顧環境的能力來獲得的

不想養出長大後玻璃心的小孩,3歲前就要這樣做

從小過度照顧孩子,沒有讓他學習生活自理能力,衣食住行都不會自己處理,這個部分正是影響最大的關鍵。


因為孩子需要透過學習如何照顧自己,進而才能培養對自己的信心,當他能夠為自己做到一些事的時候,就會開始相信自己的能力,而當這件事因為重複不斷不斷練習到更好的時候,他就更能相信「我真的有能力做好一件事」,這個就是培養自信心的關鍵。


所以在蒙特梭利教育裏我們常常都説:


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裏,發展照顧自己以及照顧環境的能力。


藉由發展這兩項能力,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及自尊心,當我們連這塊都從孩子身上剝奪的時候,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沒有信心,不敢探索環境、不懂得解決問題的人。試問在生命前幾年若都是這樣被照顧,長大後又有什麼辦法不玻璃心呢?


不想養出長大後玻璃心的小孩,3歲前就要這樣做

看到這裏相信很多家長會想問,如果我的孩子以前就是這樣被限制、被過度保護,以致現在變成容易退縮、很玻璃心怎麼辦?凱爾諾特温馨提示:就算孩子現在已經三到六歲了,還是有時間去彌補,只要父母與主要照顧者能做到:


1不再溺愛、過度保護

2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3不給予不必要的協助

4培養孩子照顧自己、照顧環境


落實這四項原則,家長就能讓孩子從日常生活裏慢慢獲得自信心,他會開始相信自己的能力,並且逐漸脱離玻璃心的問題。

“ 大人請一定要相信一件事,你以為沒什麼能力的孩子,能做到的事情遠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多。”


轉載自《親子天下》雜誌 作者:羅寶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30 字。

轉載請註明: 不想養出長大後玻璃心的小孩,3歲前就要這樣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