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訓練法:一個基層連隊的創新試驗
■解放軍報記者 胡 璞 通訊員 張瀟赫 梁 雄
開欄的話
今年6月,全軍基礎訓練現場會召開。會上強調,要深入貫徹習主席關於加強軍事訓練的重要指示,加快組訓模式創新,推進基礎訓練轉型升級,為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打牢戰鬥力根基。
基礎訓練是一切軍事訓練活動的基石,基層是最富創新活力的地方。即日起,本版開設“推進基礎訓練轉型升級”欄目,關注基層各部隊深化探索新時代基礎訓練方式的有益實踐,尤其是專長化任教、集約化組訓、模擬化訓練、標準化考核等方面的創新。歡迎廣大戰友積極來稿,分享先進經驗和做法,共同推動我軍基礎訓練提質增效,積極構建基礎訓練轉型發展新格局。
謝 巖繪
官兵們食指、中指併攏,搭放在頸動脈旁,嘴裏默默計數。20秒後,一個洪亮的聲音響起:“心率沒有達到要求數值的,繼續訓練!”
最近,在海軍某部某連訓練場上,一到體能訓練時間,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這是我們連探索採用的心率訓練法。”該連指導員告訴記者,有別於以往跑步只看用時,新的訓練法則根據每個人的跑後心率,靈活調整其訓練量和訓練強度。
“為什麼會採用這樣的訓練方法?”面對記者的提問,指導員回答:“可以説,這是我們連進行的基礎訓練創新試驗。”
記者瞭解到,新方法的出現,還要追溯到幾個月前。那時,該連在訓練中經常組織衝圈比賽,並且規定,成績前十名可以休息或進行別的課目訓練,其他人則繼續衝圈。
一次比賽開始後,下士曾致寧一馬當先,獲得了第一名。然而獲勝後的他,不僅沒有表露出“上岸”的喜悦,反而主動申請跟大家一起接着跑。
這個要求大大出乎連主官的意料。曾致寧解釋説,他雖然跑了第一,但沒有突破自己,“心率還沒有真正被激活,身體還沒有興奮起來”。
經過簡單的交流,指導員對曾致寧的訓練理念產生了興趣,決定讓他按照他的想法組織後面的訓練。
接到任務後,曾致寧毫無怯意。訓練中,戰友完成衝圈後,他第一時間上前測量心率。無論跑得快或慢,只要戰友的心率達到一定數值,他就允許休息;若心率低於這個數值,即使跑得再快,曾致寧也會讓其繼續衝圈。
“心率是心肺功能的反映。同樣的跑步量,心肺功能強的,通常用時少、心率低。”曾致寧解釋説,對於連隊官兵來説,達到“優秀”基本不是難事,因此現在訓練只看用時意義不大,通過心率才能更好判斷當前訓練量是否達到了個人身體機能臨界值。
細心觀察的指導員欣喜地發現,這個辦法充分調動了大家的訓練積極性,跑得快的同志完成任務不再感到輕鬆,跑得慢的同志則覺得自己更有盼頭了。“以前,跑得慢的戰士總被認為不夠努力,現在大家終於知道,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們受限於身體機能。”
但曾致寧的訓練理念真正打動連隊幹部,還是那次訓練結束後的教育課上。當時,指導員讓曾致寧分享訓練心得,他提出一個觀點:軍人應該是“全能運動員”。
曾致寧説:“我們的身體要能適應戰場上的各種情況——既能快速移動,也能負重奔襲,還要有足夠的耐力……戰爭對軍人無比苛刻,我們的能力要練得全面而均衡。”課後,他還交給指導員一份內容詳盡、初成體系的基礎訓練方案。
“説實話,我沒想到一個年輕戰士對基礎訓練的理解這麼深刻。”該連幹部感慨地説,這也打開了他們的思路,為解決訓練中一些“撓頭事”找到了方向。
原來,該連去年底在單位綜合考核中名列前茅,今年還想再進一步,但官兵們的訓練成績似乎進入了瓶頸期——無論怎麼努力,成績提升都很緩慢,甚至有一部分人在“原地踏步”。
“我們過去的基礎訓練理念有一個誤區,就是隻盯着成績的高低,忽略了官兵們的個體差異。”指導員舉例説明,以前組織跑步訓練,他們簡單用同一個時間標準衡量所有人。結果,身體素質好的戰士能夠輕鬆達標,身體素質相對較差的戰士經常不及格,前者容易產生自滿情緒、不思進取,後者則因頻頻受挫,逐漸喪失了信心。這就需要採用更加科學的訓練方法。
“讓曾致寧擔任軍體教員”,這個想法很快出現在連主官的頭腦中。他們希望藉此讓官兵們的能力、成績都能再進一步。不過,讓一個入伍還不滿4年的戰士負責全連的體能訓練,還是採用不同以往的理念和方法,他們其實也有顧慮——曾致寧能不能勝任?戰士們會不會配合?
“不敢嘗試就永遠不會有突破!”兩位主官統一意見後,與軍人委員會軍事民主組進行了認真討論,大家一致推薦曾致寧擔任連隊軍體教員。
新人新氣象,新方法帶來新變化。自從心率訓練法被用於基礎訓練後,該連官兵告別了一味“猛練”“死練”,不僅訓練成績普遍穩步提升,訓練傷病也大幅減少。
今年9月,曾致寧被調整到骨幹崗位,他的基礎訓練方法愈加完善。除了心率,訓練中的肌肉硬度、呼吸頻率等被納入訓練評估指標。
“新方法不是對原有衡量標準的否定,而是進一步補充和完善。”該連幹部説,作為基礎訓練的一部分,體能訓練的創新更加緊迫,不能練來練去總是那幾招。而心率訓練法,無疑為他們組織訓練打開了一個新的視野。
採寫感言
讓這種創新試驗再多些
■胡 璞
最初聽到海軍某部某連在進行體能訓練創新試驗時,記者感到很驚喜,深入採訪過後則更感佩於這個連隊的主動與勇氣——戰士主動研究訓練,主動進行創新;幹部敢於正視問題,敢於嘗試改變。該連主官説過這樣一句話:“我願意給曾致寧提供一個平台,讓他去放手試驗,就算最終證明錯了也是一種收穫。”
當前,“戰爭在下一秒打響”的可能性正在增加,戰爭形態呈現出新的變化,這對指戰員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因時而變、順勢而為,更新訓練理念、改進訓練方法,因為“拿着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對基層連隊而言,練什麼、怎麼練,更要從實際作戰需求出發,將基礎訓練、專業訓練等通盤考量,該調整的立即調整,該完善的馬上完善,需重新設計的加緊制訂出台,以實現有限訓練時間的效益最大化。
創新是戰鬥力生成和提高的加速器,而基層官兵的創新智慧是無窮的。當年,郭興福教學法發軔於基層,進而影響了全軍。如今,我們需要更多的“郭興福”,不妨讓類似海軍某部某連的訓練創新試驗再多些。因此,無論是各級機關還是基層營連,都要營造鼓勵創新、支持創新的濃厚氛圍,帶着欣賞的、信任的眼光看待基層官兵,給予他們嘗試的機會和創新的平台,同時培養更多懂專業、會組訓的骨幹人才,真正走開依靠創新驅動訓練轉型升級的新路子。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