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是張子楓在清明節檔期的親情劇,劇情相當糾結。
電影的最後,姐姐安然放棄在“今後再也不見弟弟”的協議書上簽字,抱起足球推開門叫安子恆過來。整個故事戛然而止,仿若水墨畫上的留白,引起觀眾的無限猜想。
故事的脈絡很簡單,細節卻非常豐富,將劇情的每一步發展都填充的血肉豐滿,煙火氣十足。
一、安然的人生選擇,是“自我“和”親情“的博弈
安然的父母非常想要一個兒子。在她小的時候,就讓她假裝瘸子,以便以第一胎殘疾為由,獲得生二胎的資格。
計劃沒有成功,安然也不受待見,一直跟着姑媽長大。
終於在安然18歲的時候,父母如願以償,生了一個兒子。而為了這個兒子考慮,父母偷偷修改了安然的大學志願,斷送了安然去北京讀醫學院的夢想,讓她在本地讀了護士,理由是可以早工作早賺錢,還可以在父母身邊承擔義務。
安然對這一切厭惡至極,與父母的關係降到冰點。大學的學費、生活費都是自己打工賺來的。
安然畢業後在醫院做護士,卻從未放棄理想,一直在努力考研,想到自己夢想的北京去讀書。
可是,意外在安然24歲的時候發生,父母突然車禍身亡。6歲的弟弟何去何從?
安然打算將弟弟送給其他人撫養,卻遭到親戚們的堅決反對。同時,姐弟之間親情的撕扯,讓安然陷入左右為難的矛盾中。
電影的結局並未給出明確的答案,因此留下了爭議空間。
二、姐姐原型的自我意識更加強烈,卻也有人説她冷血無情
安然的原型是一個22歲的女孩,上大學的時候,父母因為寂寞生了弟弟。她從一開始就強烈反對。她對父母説:“
弟弟出生後,她就再也沒有回過家。而家裏的兩套房子因為某些原因,都在她的名下,父母多次討要未果,矛盾日深。
父母意外去世後,她頂住親戚們巨大的親情壓力,將兩歲的弟弟送給寄養家庭,並要求養父母永不相見。
之後,她將兩套房子賣掉,在大城市買了一套房子,結婚生子。
而這個姐姐很慶幸兩套房子在她名下,也很慶幸自己選擇放棄這個所謂的弟弟,因為她跟這個弟弟之間不僅沒有愛,反而有憎恨。即使她迫於壓力,選擇了撫養弟弟,也僅僅是將弟弟作為一個不得不履行的義務,毫無感情,她和弟弟都會覺得痛苦。
三、結束語
在電影中,姐姐的“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間不斷搖擺。兩個方向都在誘惑着她,也在束縛着她。
提出這道難解問題的,是孩子們的父母。對兒子的執念,讓他們一直忽略着女兒的愛的需求。
他們沒有想到,千辛萬苦生下的兒子,可能會面臨着悲劇的人生。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