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今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治理目標首次分為兩個階段,今年10-12月,該區域PM2.5平均濃度控制在63微克/立方米以內,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平均控制在5天以內;2021年1-3月,區域PM2.5平均濃度控制在86微克/立方米以內,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平均控制在12天以內。其中,北京前一階段PM2.5控制目標為45微克/立方米,後一階段該目標為54。
生態環境部官網11月3日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正式印發,為今年秋冬季重點區域大氣治理給出路線圖。2017年,我國首次針對京津冀區域秋冬季制定大氣治理攻堅行動方案,2020-2021年秋冬季是第4個攻堅季。
大氣治理目標首次分“兩步走”
方案提出,按照鞏固成果、穩中求進的原則,充分考慮2020年一季度空氣質量的疫情影響,將2020-2021年秋冬季目標設置為兩個階段,根據2019年一季度和四季度污染水平,分類確定各城市的PM2.5濃度和重污染天數控制目標,按照污染程度分為6檔,PM2.5濃度每檔相差1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每檔相差2天,對“十三五”目標完成進度滯後的城市進一步提高要求。
2020年10-12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控制在63微克/立方米以內,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平均控制在5天以內;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控制在62微克/立方米以內,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平均控制在5天以內。
2021年1-3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控制在86微克/立方米以內,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平均控制在12天以內;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控制在90微克/立方米以內,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平均控制在13天以內。
其中,北京市今年10-12月PM2.5濃度控制目標為45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控制目標為1天。明年1-3月,北京市PM2.5濃度控制目標為54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控制目標為5天。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10-12月對區域內各城市PM2.5污染物濃度和重污染天數控制目標要求較嚴,例如石家莊市第一階段PM2.5控制目標為64,重污染控制天數為6天,第二階段為104,重污染控制天數為18天。
A類企業重污染期間可自主減排
跟去年秋冬季一樣,今年秋冬季繼續全面推進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鼓勵環保績效水平高的“先進”企業,鞭策環保績效水平低的“後進”企業,提升環保基礎工作整體水平。
方案提出,對39個重點行業,績效分級按《技術指南》有關指標嚴格執行,原則上,評為A級和引領性的企業,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可自主採取減排措施;評為B級及以下和非引領性的企業,應嚴格落實《技術指南》中不同預警級別各績效等級對應的減排措施要求。
對國家未明確實施績效分級的行業,各省(市)生態環境部門可根據本地環境空氣質量改善需求、工業污染特徵、行業污染治理水平等具體情況,自行制定統一的績效分級標準,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實施差異化減排措施。
2019年7月26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於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夯實應急減排措施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了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曾解釋,生態環境部堅持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細化重點行業績效分級標準,使應急減排措施更加精細化、科學化,最大限度減少重污染天氣對人民羣眾正常生產生活的影響。原則上,A級企業從生產工藝到污染治理水平上,基本屬於國家一流、行業帶頭水平,是同行業企業升級改造的範例。A級企業及保障、豁免類企業在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將免除停限產措施、減少監督檢查頻次,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優先保障清潔取暖與温暖過冬
針對今年秋冬季採暖保障,方案提出,2020年採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應的前提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基本完成平原地區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基本建成無散煤區。
在山區等暫不具備清潔能源替代條件的地區,允許使用“潔淨煤+節能環保爐具”“生物質成型燃料+專用爐具”等方式取暖。因疫情防控導致改造工程滯後的地區,應抓緊謀劃,科學統籌施工計劃,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力爭完成既定任務目標。2020年新改造尚未得到一個採暖季運行檢驗的,不得拆除原有燃煤取暖設施。
另外,將優化天然氣使用方向,採暖期新增天然氣重點向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傾斜,優先保障清潔取暖與温暖過冬。
大氣攻堅任務落實不力等將納入中央環保督察
方案明確,今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重點攻堅任務落實不力、環境問題突出,且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惡化的地區,將被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範疇。結合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重點督察地方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大氣污染綜合治理不作為、慢作為以及“一刀切”等亂作為,甚至失職失責等問題,對問題嚴重的地區視情開展點穴式、機動式專項督察。
另外,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和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辦公室定期調度各地重點任務進展情況。秋冬季期間,生態環境部每月通報各地空氣質量改善情況和降塵量監測結果;對每季度空氣質量改善幅度達不到目標任務或重點任務進展緩慢或空氣質量指數(AQI)持續“爆表”的城市,下發預警通知函。
對未能完成終期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任務或重點任務進展緩慢的城市,公開約談政府主要負責人。發現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考核結果直接認定為不合格,並依法依紀追究責任。
背景
秋冬季污染物排放量可能出現反彈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日前表示,今年秋冬季大氣治理將聚焦人民羣眾反映強烈的重污染天氣,保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
2020-2021年秋冬季是第4個攻堅季,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十三五”規劃和打贏藍天保衞戰圓滿收官。2019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較2016年同期下降33%,重污染天數下降52%。儘管秋冬季攻堅取得積極成效,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仍是全國PM2.5濃度最高的區域,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是其他季節的2倍左右,重污染天數佔全年95%以上。
2020年年初疫情防控期間,北京及周邊地區出現兩次重污染過程,公眾反映強烈。隨着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企業加快復工復產,許多因疫情影響受抑制的產能和產量短時間內集中快速增長,秋冬季污染物排放量可能出現反彈,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壓力增大,部分地區存在完不成“十三五”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的風險。
劉友賓指出,近年來,全國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出現了穩中向好的趨勢,但大氣治理成效仍不穩固,特別是進入秋冬季以來,“2+26”城市近期再次出現了污染過程,雖然總體污染程度和範圍影響相比往年都有所降低,但也是一次警醒。
他表示,今年秋冬季將更加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做到時間、區域、對象、問題、措施五個精準,實施企業績效分級分類管控,強化聯防聯控,立足於抓好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實,防止層層加碼。堅持問題導向,壓實部門和地方責任,加大幫扶力度,實現打贏藍天保衞戰圓滿收官,讓人民羣眾享受更多藍天白雲。
新京報記者 鄧琦
編輯 白爽 校對 付春愔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