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今年以來,中國內地菜價肉價持續上漲,一般而言春節後將會下跌,3月份以來,各地菜價卻一反常態出現上漲。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3月份食品價格上漲7.6%。其中,鮮菜價格上漲35.8%、畜肉類價格上漲16.5%。北京新發地市場蔬菜的加權平均價同比上漲46.61%,已超過上海房價28.78%的漲幅,葱、蒜等的價格直接採取了“飛行模式”。有北京市民説,“我記得去年大白菜1塊多一點,現在兩塊五,基本上翻了一倍。豬肉也漲了,之前買13塊5,現在基本每斤20元左右。”
不過近日菜價有回落趨勢。北京新發地統計數據顯示,從4月中旬開始,已經開始出現明顯回落,其中4月12日的加權平均價在3.36元/斤,較3月份下降7.47%。
影響這一輪菜價上漲背後的因素到底是哪些?
圖片來源:人民網
農業靠天吃飯,天氣狀況直接影響菜價
4月7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近期蔬菜價格上漲主要受天氣因素影響。
1月下旬,一場被稱為“霸王級”的寒潮席捲中國,北京迎來最冷一週,廣場舞大媽被迫轉戰地下車庫。南方大部分地區出現雨雪天氣,就連廣州城區也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頭一回”雪。這次極冷天氣直接造成了全國蔬菜的大面積減產。天津西青區的一位菜農説,去年冬天比較寒冷,夜間最低温度曾經達到零下18攝氏度左右,很多温室種植的蔬菜都被凍壞了。蔬菜都喜歡高温,像番茄只有在8攝氏度才能存活,15攝氏度以上才能生長。因為温室條件不佳,温度太低,去年10月種的番茄今年3月中旬才開始採摘,比往年推遲了20天,原因就是温室温度太低,青果很難變色,還有不少病蟲害。
霧霾也是菜價上漲的一個推手。進入供暖季開始,北方大部分地區空氣質量不佳,常常遭到霧霾侵襲,加之連續陰天,造成大棚蔬菜缺乏光照。因光照不足,河北廊坊、山東濰坊地區種植的黃瓜染上了灰黴病,菜農只好忍痛把黃瓜秧拔除重新種植。河北、山東的黃瓜原本可以在2016年元旦前上市,後來只能推遲到2月中下旬才能夠上市,導致春節期間黃瓜的主產地比較單一,只有遼寧朝陽的凌源地區黃瓜在供應大半個中國。不幸的是,遼寧地區又緊接着遭遇寡照(即大部分時間都是陰天,缺少陽光照射)的狀況,黃瓜價格一直堅挺並緩慢攀升。
南方前段時間的暴雨也造成了蔬菜一定程度的減產。寒潮、霧霾、暴雨等天氣原因是今春菜價瘋狂上漲的主要原因。隨着天氣的回暖和蔬菜上市量增加,4月中旬前後,除了一部分生長週期比較長的蔬菜如青皮冬瓜、新洋葱、新土豆等,大部分蔬菜的價格在4月中旬前後都會出現程度不同的回落。
中國內地蔬菜基本是“自給自足”的,國內農產品基本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是,一旦出現惡劣天氣,導致產量下降,國內的菜價就會上漲,可見中國農業至今仍然沒有擺脱靠天吃飯的命運。
環保執法力度加大,為肉價上漲推波助瀾
農業部數據顯示,3月最後一週,活豬的平均價格為每公斤19.54元,豬肉的平均價格為每公斤29.67元,這一價格已突破2011年6月創造的歷史最高點。
與蔬菜不同,豬肉的價格幾乎不受天氣影響。但豬肉的價格卻也逆勢大漲,這主要是市場調節的滯後性導致的。由於前期豬肉價格長時間低迷,養豬場户積極性受挫,導致生豬存欄下降,生豬產能處於近年低位,市場供應偏緊。
一位養豬大户介紹,2014年是養豬户虧損最嚴重的一年,生豬出欄均價低於每公斤11元,豬糧比下跌至4.6:1,每頭生豬一出欄就虧400元左右。2014年和2015年兩個春節,他判斷豬肉會漲價,哪知道恰恰相反,豬肉不但不漲價反而降價,逼迫他縮小生豬飼養規模,減少生豬存欄數量。
價格的降低會使飼養規模縮小,供應下降,引起價格的上漲,養殖户又擴大飼養規模……這樣的循環使得生豬的價格形成了一個“豬週期”。一個完整的“豬週期”一般為3年左右。近10年來,豬價經歷了2008年、2011年、2016年的價格高峯,同時也經歷了2010年、2012年、2014年的三個價格低谷。
今年被稱為“最強豬週期”,還跟國內環保整治力度加大有關,養豬場裏糞便、污水、惡臭等廢棄物造成了環境很大的破壞。隨着“史上最嚴《環保法》”等的出台,環保對養殖的影響日漸加大,多地劃定禁、限養區並開啓大力度的豬場拆遷潮,尤其是浙江、福建、廣東等南方地區。執法力度的加大,也造成了生豬飼養規模的減小,生豬出欄量的下降。
福建莆田,禁養區內的養殖場,糞水通過這條管道進入附近菜地,隨後流入汀林河
農業未形成規模經濟,對貨幣政策十分敏感
諾貝爾得獎經濟學家弗裏德曼説,價格永遠是貨幣現象。有分析發現,這一次食品價格的上漲與貨幣發行有很大的關係。以廣義貨幣供給M2來看,貨幣供給的回升(2015年二季度後)與這輪食品價格的快速上漲基本上是同一過程。
貨幣供給的回升(2015年二季度後)與這輪食品價格的快速上漲基本上是同一過程
在目前貨幣環境相對寬鬆條件下,物價是有保持温和上漲的基礎的。當流動性過剩時,會引起工業生產者購買者價格的上漲,特別是一些基礎原材料。由於中國的蔬菜尚未形成規模經濟,人力成本、化肥、農藥價格的增加使總成本的增加幅度很大,必然會引起菜價的增加。
而這樣的貨幣政策仍將持續,發改委表示,今年中國M2目標由去年的12%調增到13%,並首次將社會融資規模納入貨幣政策調控指標,目標設定為13%左右,比去年12.4%的增長幅度有所增加,顯示出貨幣政策層面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將有助於推動價格的整體上行。
大葱價格飆升10倍,供需關係外暗含玄機
在週期性、政策性和天氣因素外,“瘋狂的蔬菜”更多折射出的是資本炒作的身影。最先啓動的大葱價格,去年就飆升了10倍,大蒜價格在短短4個月時間裏已漲了一倍多。這種價格走勢顯然已與供需關係脱節,而更多是資本操縱的結果。
據商務部統計,在中國農產品銷售價格中,流通成本佔了50%左右,而這一比例是歐洲的兩倍以上。蔬菜從菜農到消費者的流通過程中,一般要經過收購商、區域市場、批發市場、二級批發市場,再到零售市場。在這些環節中,層層加價,使菜價很難降下來。同時,在這些環節中,大多是小規模經營,效率低成本高,且容易造成蔬菜價格的不穩定和投機,為遊資的炒作埋下了伏筆。
去年以來,在大蒜等蔬菜的種植基地、集散中心,集合各種遊資的各等“炒蒜人”就在溢價收購、包銷要炒作的蔬菜,囤積居奇,在交易所對賭,以各種方式謀求利益最大化。這進一步加劇蔬菜價格的波動。
但是,中國農民又不能跳過這些中間商的盤剝,城市對農民進城做買賣是排拒的。李克強總理最近就批評一些地方不準果農晚間進城賣瓜。政策不鼓勵甚至阻礙農户直接與城市的農產品市場對接,是中間商能哄抬物價的重要原因。
城市並不鼓勵農民進城賣菜
“菜貴傷民、菜賤傷農”的怪圈何時結束?
據齊魯晚報,山東的潘女士説,她買菜一般每種買個二三斤,過去一百塊錢還能買一大堆菜,而現在一百塊錢破開還沒怎麼花就沒了。“這一個月買菜錢,比往年這個時候多花五六百啊!連蘿蔔都一塊五一斤了。”
菜價上漲,受傷最重的無疑是普通市民,特別是城市困難家庭和低保人員,價格上漲迫使他們少吃甚至不吃。
但是價格上漲獲益的往往不是菜農,而是中間環節的商家。菜價的下跌卻直接傷害了這些生產者。長此以往,必將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這一怪圈反映了中國滯後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農業深層次矛盾不容忽視。如果説環保、貨幣政策等是大勢所趨,不可改變,那麼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減少農業對天氣的依賴,整治環境,減少霧霾天氣,構建更加便民,同時更加照顧菜農利益的市場等等措施,仍是國家應該着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