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東西,這種行為在我們看來是十分惡劣的。當孩子出現“偷東西”這種行為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選擇打罵、訓斥孩子,但其實這種做法會對孩子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而且也未必會起到很好的效果。有的家長甚至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可能會讓他自卑很長一段時間,更壞的結果,就是真的養成了偷東西的習慣。
案例:
?前幾日,悦悦媽就遇到這麼一件頭疼的事。那天她帶着孩子去超市購物,心想着給家裏新添點油鹽醬醋,順便給悦悦買些零食。兩人正好結完賬準備出超市門時,安檢門亮了起來,服務員就問悦悦媽是不是有什麼東西忘付款了,可是確實東西也都付款了啊,這讓悦悦媽很是不解。
這時服務員看到悦悦口袋裏鼓鼓囊囊的塞了幾個果凍,果然沒有付賬,於是順手對着悦悦説了句:“從小就偷東西,不學好”。悦悦媽則紅着臉,付完錢就匆匆離開了。
無獨有偶,在許多家長身邊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情,很多的孩子都偷過東西,也許是爸爸媽媽的錢又或者是朋友的玩具等等,孩子天生喜歡將自己感興趣想要的東西佔為己有。
也許孩子也不是故意的,但作為家長一定要及時告知孩子這麼做是不對的。那也有些家長疑惑,孩子到底該怎麼教育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會偷東西?
1. 沒有“別人的”和“自己的”的概念
對於一些比較小的孩子來説,尤其是6歲以前的孩子,他們往往分不太清什麼是我的,什麼是你的。他們是還不明白“所有權”的概念的,所以才會拿“別人的”東西。
在孩子還沒有物權的概念時,孩子往往都有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突出,他們會覺得拿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東西不算偷。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而自己又喜歡的東西,都理所當然地視為已有。
2、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比較弱
。
所謂延遲滿足能力的概念就是:“我們要得到一個東西,是需要通過努力的,或者需要等待的”。那麼如果孩子沒有培養好延遲滿足能力的話,當他需要一個東西或者喜歡一個東西的時候,他會希望馬上得到滿足,於是就拿走了。如果這個東西恰好不屬於他的,那麼這個行為就會被大人誤讀為“偷”。
3. 孩子偷東西也許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
。
有些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於是想着做些事情引起父母的關注,我見過一個家境很好的女孩子,但是她有一個怪癖,就是很喜歡偷東西。她説偷東西是為了被人抓住,如果沒人發現的話,她反而會有很失落的感覺。這個女孩父母很忙,常常不在身邊,也很少關心她。後來有一次,她拿了別人的一個東西,然後死活不承認,結果那次她父母破天荒地審了她三個小時,她説:“我爸媽終於關心了我一會兒”。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她偷東西的時候渴望被別人抓住,原因就在這裏。
面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家長應該怎麼做?
1. 指出錯誤,並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當發現孩子有“偷東西”的行為時,家長應該及時指出孩子的錯誤,並告知孩子應該怎麼做,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所有權”。
2. 先冷靜,不要反應過度
雖然孩子發生了“偷竊”行為,但並不意味着他就變成了小偷。父母應該保持冷靜,要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瞭解他這一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可以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給予孩子適當的滿足。比如孩子想要什麼?是零用錢不夠,還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與關心?
3. 不要把事情弄大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有很多家長髮現孩子有這種行為就會覺得是不得了了,所以就會把場面弄得過大,讓孩子覺得很沒面子,這會傷害到孩子,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4.讓孩子承認錯誤
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要讓他還回去,並且知道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要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別人道歉,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擔當,會有效的杜絕孩子以後犯類似的錯誤。
5.適當滿足孩子需求
有些父母,平時對孩子要求太苛刻了,孩子想要的東西總是不買給他們,其實很多玩具都具有益智性能,可以鍛鍊孩子的智力,也是孩子快樂成長必須的,父母不必對孩子要求那麼苛刻,孩子有時確實會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才會動了拿別人的想法。
孩子還小,對於“偷”的概念並沒有清楚的認知,他們的一切行為都是隨着自己的心意想幹嘛就幹嘛,所以,教育孩子須得從小做起,年齡小並不是為他們開脱的理由,正因為小,什麼都不懂,所以才需要嚴加管教,你們覺得呢?你家孩子有過“偷東西”的行為嗎?你是如何教育的?歡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