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鮮食糯玉米間作套種技術,這樣做,既能增加產量,又能提高效益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綜合

間作套種在時間和空間上集約種植,是實現作物高產高效的重要模式。鮮食糯玉米生育期短,可以與豆類、薯類、麥類、蔬菜、中草藥等作物組成許多間作套種模式,類型日趨增多,面積不斷擴大,已經成為我國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實現農業高產高效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1.間作套種的概念和意義(1)間作套種的概念

間作:在同一地塊同一生長期內,分行或者分帶相間種植兩種或者兩種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稱為間作。分帶是指間作作物成多行或佔據一-定 幅度的相間種植,如2行玉米間作4行花生。

套種:前季作物生長髮育後期的株行間播種或者移栽後季作物的種植方式。小麥、玉米套種非常普遍,主要分佈於黃淮海平原。套種不僅充分利用了空間,而且更能夠使後季作物充分利用生長季節,提高複種指數和作物年總產量。需要注意的是,套種作物的共處期不宜超:過全生育期的一半。

(2)間作套種的意義

鮮食糯玉米間作套種,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地利用時間和空間,大幅提高光、熱、水及土地等資源利用效率,同時獲得了更高的經濟效益。鮮食糯玉米通過和小麥套種,可以實現收穫雙季鮮食糯玉米,增加了鮮食糯玉米上市的時間,比單季玉米增產增收。鮮食糯玉米還可以和大豆、花生、馬鈴薯、辣椒、中草藥間作,既增加了產量,又能穩定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增加經濟效益。

不同作物間作套種增加了抵禦氣候反常和彌補災害帶來損失的能力。不同的作物有的耐旱,有的耐澇,有的耐寒,有的抗倒,一種作物減產損失,另-種可以彌補。鮮食糯玉米間作套種不僅充分利用了地力,而且還能培肥地力、促進農田物質循環。糯玉米與豆科作物間作,由於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明顯提高了土壤含氮量和有機質含量。合理安排間作套種,在一-定程度上調節糧食作物與油、菜、瓜、飼料等作物間的爭地矛盾,更利於多種作物全面發展,更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2.間作套種的主要模式與技術

(1)鮮食糯玉米與大豆間作:玉米與大豆間作種植歷史較長,分佈較廣。隨着產業結構的調整,種植模式有所改進和提高。

結合當地土地和機械情況,選擇鮮食糯玉米和大豆2:2或者2:3模式。玉米行間距50~ 60 cm,大豆行間距35 cm左右。根據農業機械的情況定株距,如果播種帶寬,則株距小;如果播種帶窄,則株距大。鮮食糯玉米播種帶多施氮肥,大豆播種帶多施磷肥和鉀肥。如果基肥統一,可以在追肥時,玉米帶多追施氮肥,大豆帶多補充磷肥和鉀肥。鮮食糯玉米品種選擇抗倒伏品種,大豆則需要比較耐陰的早熟品種。

(2)鮮食糯玉米與花生間作:鮮食糯玉米與花生間作和鮮食糯玉米與大豆間作相似,不僅共生固氮、優化土壤,而且更增產增效。該模式要選擇肥力水平較高、排灌條件佳的地塊。

結合當地農用機械的情況,可採用鮮食糯玉米與花生2:4或者3:4模式。花生要選擇耐陰性強的中早熟品種。因為鮮食糯玉米生育期短,可推遲糯玉米播種時間,避免和花生爭光爭肥。重視有機肥的施用,以高效生物有機複合肥為主,兩作物肥料統籌施用。底肥畝施8~12 kg純氮、6~9kg磷(P2O3)、10~12kg鉀(K20)、8~ 10 kg鈣(CaO),適當施用硫、硼、鋅、鐵、鉬等微量元素肥料,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8~ 12 kg純氮。在鮮食糯玉米3~ 5葉期除草,每畝用4%煙嘧磺隆(玉農樂)膠懸劑75ml定向噴霧,花生帶噴施5%精喹禾靈等苗後除草劑,採用適合間作的隔離分帶噴施技術機械噴施,避免兩種作物互相噴到。花生病蟲害按常規防治技術進行,主要加強地下害蟲的防治。花生株高30~35cm時,每畝用24~48g5%的烯效唑可濕性粉劑,兑水40~50kg均勻噴施莖葉(避免噴到玉米)。花生施藥後10~15d,如果主莖高度超過40 cm,可再噴施一次。

(3)鮮食糯玉米與甘薯間作:在水肥較好的一熟甘薯地塊,可採用鮮食糯玉米與甘薯間作模式。--般以4~5壟甘薯間作2行玉米為宜。若水肥條件較差,可3壟甘薯間作2行玉米。甘薯要選擇莖蔓短、結薯早、塊根膨大快的優良品種。

(4)鮮食糯玉米與馬鈴薯間作:在丘陵山區,可採用鮮食糯玉米與馬鈴薯間作模式。因為馬鈴薯較耐陰,鮮食糯玉米與馬鈴薯的行比可為1:2或2:2,馬鈴薯幅寬內的行距與單作相同,玉米行距40 cm,株距根據品種和肥力而定。該模式要選擇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的地塊,應增施優質土雜肥,馬鈴薯帶內特別需要增施磷鉀肥。

(5)鮮食糯玉米與辣椒間作:鮮食糯玉米與辣椒間作,能夠取長補短、平衡地力、病蟲害明顯減少,減少農藥和化肥施用量,降低生產成本。鮮食糯玉米與辣椒採取6:6模式種植,辣椒播種時施用25~35kg/畝複合肥作底肥,玉米播種不再單獨施用底肥。辣椒選用抗病、豐產、果肉厚、適合密植的品種,先育苗,終霜後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