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不會去考慮父母的感受,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考慮他人感受是一種習得的能力
自我心理學家埃裏克·埃裏克森提出了人類終生髮展的八階段理論。
信任與不信任就是其中一個階段。
如果孩童成功度過該階段,他就會獲得信任這種能力;如果他沒有能夠獲得這種能力,他就會出現病態的不信任他人的心理。
孩童確實具備天生的精神胚胎,但是這個精神胚胎並未成形,因此後天的外部現實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父母作為孩童的外部現實,塑造了孩童的能力和性格。
很多中國孩子不去考慮家長的感受,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缺乏這樣的考慮別人感受的能力。考慮別人的感受是一種共情心理,也是情商中衡量處理情緒和人際關係能力的重要的一個維度。
孩童為什麼會缺乏考慮他人感受的能力呢?這是他們的父母不考慮孩童的感受造成的後果。
人的大腦有鏡像神經元,鏡像神經元是人類共情和模仿他人的神經基礎,也就是説孩童具備模仿他人的能力。
父母作為孩童的養育者,和孩童關係最為密切,因此孩童模仿父母的模樣是最多的。這是出現原生家庭代際傳承的問題的其中一個影響因素。
父母對待孩子往往缺乏耐心,孩子想要父母陪他們做遊戲的時候父母讓他們自己玩,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只會不理他們,然後在忍無可忍的時候向他們吼叫,甚至是打他們。
中國的父母幾乎很少尊重孩子的意見。
從吃什麼、穿什麼到什麼時候起牀、看日記本這些事情上,孩子説了自己不喜歡,父母還是固執地我行我素。
甚至對孩子説:“我們都是為了你好,我們對你這麼好,你還不識好歹。”
孩子難以形成考慮他人感受的能力不是唯一的後果,往往感受被忽略的孩子還會變得性情古怪、十分暴躁。
這是因為長期不被尊重,自我會以尖鋭和憤怒的姿態出現,來證明自我感受的重要性。
無法流通的恨
心理學本身是西方的文化,傳入中國之後,我們國家的心理學界的大師們對於我們國家特有的嚴重的心理問題做出了分析。
小農經濟開始我們就是以家庭為單位,這些大師們也是對於家庭問題給出了他們的想法,比如説武志紅寫的《巨嬰國》、《為何家會傷人》等等書籍。
在我們國家的家庭中,父母喜歡控制孩子,難以平等對待孩子,強調孩子只能愛父母的孝文化。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非常多的需求無法被滿足,並且有非常多的需求和感受被父母扼殺,他們肯定會有對父母怨恨的情緒。
一個人的情感狀態分為三種,愛的時候、恨的時候、無感的時候。
這三種狀態沒有一種是能夠一直持續的,我們的感受都是在這三者之間不斷交換的。隱忍着恨意,卻放不下恨意,就做不到誠心愛別人。
恨意只要被表達了,它就會消散。我們的家庭不允許我們表達恨意,那麼我們的愛意也無法流通。
所以你可以看到在生活中我們對待朋友、對待陌生人、對待同事,都會選擇尊重他們的感受,可是我們卻對着父母不停發脾氣,不考慮他們的感受。
父母才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我們卻沒有辦法好好對待他們,這是因為我們和他們的關係並沒有做到開誠佈公的和解。
父母選擇了過度付出
別人選擇如何對待你,是你允許了他們以這樣的方式對待你的結果,如果你不認同他們對待你的方式,你就拒絕了他們這樣對待你。
中國的父母其實也很累,比孩子還要累。
在一個自古以來便重視生育和養育的國家中,父母甚至不敢有自私的需求,任勞任怨地把自己最好的東西都給孩子,這樣是會出問題的。
如果你只付出,而不索取,甚至是打着為對方好的無私的名義,你只會助長對方的自私。
尤其是隨着我們國家計劃生育之後,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還有我國青少年個人意識的覺醒,這些都會助長青少年的自我觀念。
太過強烈的自我觀念就會演變成為不考慮他人的感受。
父母在孩童還小的時候要給孩童合理範圍內的東西,同時也要考慮自己的感受。
如果父母都不考慮自己的感受,孩童也會對考慮父母的感受感到麻木。在孩童不考慮父母的感受的時候,父母應該拒絕孩童的不合理要求。
當然,這建立在父母尊重孩童感受的前提基礎上,這一點是最關鍵的。
因為我們在小農經濟的時候就強調類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樣的父母的命令最重要的觀念,而這種觀念在現代已經不合時宜。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