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企帶量集採擴容背後:藥價迴歸平民化,但有國企“大膽”斷供集採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郭志強 |北京報道

藥械集採、醫保制度改革,正不斷重塑着整個醫藥行業。

推進藥品和耗材的集中帶量採購改革,是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受政策影響,“醫械龍頭”邁瑞醫療、“醫藥一哥”恆瑞醫藥市值雙雙暴跌;老牌醫藥國企華北製藥因集採斷供被納入“違規名單”……

一連串事件引發大眾對醫藥行業變化的思考:集採對藥企的影響有多大?

“集採對上市公司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集採政策落地推動上市藥企更加重視研發投入,提升產品創新實力;另一方面也讓一些實力較弱、產品單一的藥企業績承壓,走上轉型升級之路。”9月初,天新福(北京)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神外事業部銷售總監曹丹丹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從長遠看,未來中國醫藥產業發展還需加大研發投入力度。

集採政策超預期,藥價迴歸平民化

近期,第五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結果正式公佈,規模創下歷史新高。

市場人士稱,出現在集採清單意味着該產品將面臨集採的競價,產品價格有可能大幅下降價格下降壓縮了藥品利潤空間,或直接導致藥企業績下滑。

長期以來,我國藥品價格虛高問題嚴重,常用藥價格高達國際主要國家平均價格的2-3倍,與此同時,主流醫藥企業銷售費用佔銷售收入比重近40%,明顯高於其他消費品行業。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梳理公開信息發現,今年以來,集中帶量採購讓老百姓受益面和獲得感明顯增強。同時,不管是未納入集採還是納入集採的藥企,估值縮水、利潤遭擠壓已成為行業普遍現象。

恆瑞醫藥市值在年初一度突破6000億元大關,之後公司股價進入下行區間,截至9月3日收盤,恆瑞醫藥市值跌破3000億元。

恆瑞醫藥2021年半年報顯示,自2018年以來,公司進入國家集中帶量採購的仿製藥共有28個品種,中選18個品種,中選價平均降幅為72.6%,對公司業績造成較大壓力。受國家和地方帶量採購的影響,其2021年上半年傳統仿製藥銷售下滑,第二季度歸母淨利潤錄得負增長。

市場普遍認為,納入集採的藥品,藥品價格下降超70%,價格下跌意味着原有利潤空間壓縮,成為業績下滑和影響股價的原因之一。

9月初,熟悉醫藥集採政策的專業人士張菲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國家推進藥品和耗材的集中帶量採購的改革方向是堅定的,醫藥集採對上市公司股價或會產生影響,未來會有更多品種被納入集採。”

再比如,邁瑞醫療7月初總市值突破6000億元,股價觸及歷史最高位502元/股。隨後,公司股價持續下行,市值一度跌破3500億元。

新華社新華財經報道,導致邁瑞醫療股價下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投資者對公司產品未來進行集中帶量採購的擔憂。

8月26日晚間,近期股價也出現波動的“眼科龍頭”愛爾眼科召開上半年業績交流會,多位投資者重點問及集採政策影響,其中包括晶體集採影響和OK鏡納入集採的可能性。

另外,集採政策除了推動醫藥行業龍頭企業主動降低藥品價格外,也讓一些中小醫藥廠商面臨轉型壓力。

7月16日,九典制藥股價創新高,摸到44.68元/股。但7月17日廣東省公佈了一份地方集採聯盟帶量採購文件,其中兩款洛索洛芬貼劑出現在集採產品清單中。而洛索洛芬貼劑是九典制藥當家產品,隨後公司股價迅速下跌,相較於44.68元/股的高點一度接近腰斬。

此外,由於合作產品被納入集採,九典制藥和太陽昇(亳州)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太陽昇”)陷入技術轉讓合同糾紛訴訟,相互查封資產。

張菲坦言:“一些產品單一、研發能力較弱的中小藥企,市場判斷一旦產品涉及集採預期,投資者都會‘用腳投票’,直接套現離場。”

藥企產能不足?被“擠幹了”利潤?

張菲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每輪集採有企業歡喜,也有企業發愁。歡喜的藥企得以搶佔大藥廠的市場份額,發愁的藥企可能因為價格和產能問題,中標後會面臨斷供甚至虧損的風險。”

2021年4月,浙江省藥械採購中心發佈的《關於通報頭孢美唑注射劑型帶量採購結果的通知》顯示,帶量採購中選產品蘇州東瑞製藥申報的“頭孢美唑鈉注射劑”因企業拒絕履行中選義務,至今未完成簽訂購銷協議和建立配送關係等工作,影響了中選結果的正常執行。

浙江省部分藥品集中帶量採購申報信息顯示,頭孢美唑注射劑(規格1.0g)約定採購量為250.28萬支,吸引了包括蘇州東瑞製藥、哈藥集團製藥總廠、福安藥業集團慶餘堂製藥等18家藥企參與競標。最終,東瑞製藥獨家中選。

獨家中選之後又為何拒絕履行中選義務?據《健康時報》報道稱,該公司的區域銷售經理透露,不是廠家拒絕供應,頭孢美唑(鈉)注射劑供不上是因為原料緊張。上游原料藥企業沒有原料提供給生產廠家,廠家也很被動。

今年8月下旬,老牌醫藥國企華北製藥收到國家藥品集採首張“斷供罰單”,被列入“違規名單”,未來9個月不能參與國家藥品集中採購活動。

藥企帶量集採擴容背後:藥價迴歸平民化,但有國企“大膽”斷供集採

國家組織藥品聯合採購辦公室(下稱“聯採辦”)認定,華北製藥的布洛芬緩釋膠囊在協議規定的約定採購量內出現違約現象,是國家組織藥品集採以來的首次。

對於集採斷供原因,8月22日,華北製藥發佈公告稱,公司布洛芬緩釋膠囊中選後,雖然公司積極採取了相關措施,但由於現有產能不足,責任單位重視程度不夠,相關注冊和變更政策調整,加之疫情影響,導致公司無法保障正常供應。

東南大學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張曉認為,此次集採斷供事件危害較大,可能影響醫藥機構和患者用藥的可及性。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梳理發現,華北製藥集採斷供一事還是引發了廣泛關注。市場投資者開始集中關注一些中小藥企產能不足的問題,甚至擔憂企業會出現華北製藥集採斷供的情況。

對於部分藥企出現斷供現象的原因,到底是產能不足還是集採中選價格低影響了利潤,市場各方莫衷一是。

9月初,多年從事醫療器械銷售的市場人士王章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這是多方博弈的結果,藥械價格大幅下降,降低了人民羣眾的就醫用藥成本,但低價薄利的市場情況讓廠家和市場各方缺乏動力調動大量資源配合集採工作。”

集採倒逼藥企研發創新

帶量集採的不斷擴容正在打破醫藥行業的原有市場格局。

受益於中標集採、以價換量,搶佔市場份額的部分藥企實現名利雙收。例如,苑東生物因中標集採,產品持續放量,公司2021年上半年收入、利潤雙雙增長,營業收入錄得4.98億元,同比增加14.65%;盈利1.17億元,同比增加36.3%。

同樣受益於集採後產品放量顯著,石藥集團上半年營收為125.9億元,同比增長12.6%;淨利潤23.1億元,同比增長23.2%,實現營收淨利雙增長。

有業內人士認為,隨着藥品集採的常態化推進,一些低端廠家、無市場競爭力的藥企將受到較大沖擊,但從長遠來看,這場醫藥衞生體制改革正在倒逼醫藥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創新能力,向高精尖國際領先藥企看齊。

在上半年業績交流會上,愛爾眼科董事長陳邦也表示:“我們要順勢而為,不斷創新,不管是集採方式還是其他方式公司都可應對,引導公司‘向高端轉型’”。

據證券時報統計,申萬化學制藥板塊的124家企業,今年上半年研發費用達137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半年投入超過1.1億元。而這在2019年和2020年同期,平均投入僅7700萬元和8300萬元。

“放大醫藥集採的效應,還得看藥企的研發創新。”曹丹丹告訴記者,高度依賴單一產品的商業模式無法支撐藥企的可持續發展,創新轉型應成為行業發展共識。未來,藥企的發展既要看研發投入的持續性,也要加快研發創新速度。

(文中張菲、王章為化名)

責編:楊琳

(版權屬《中國經濟週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63 字。

轉載請註明: 藥企帶量集採擴容背後:藥價迴歸平民化,但有國企“大膽”斷供集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