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夏旭田
編輯:李博
在近日舉行的2020年施耐德電氣創新峯會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發表演講稱,今年上半年的中國經濟經受了疫情帶來的極端壓力測試,整體表現超出預期,三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恢復到5%到6%的水平,全年爭取實現3%的增長。
劉世錦強調,未來中國必須更加註重發掘經濟的結構性潛能,中國應構建一個以都市圈、城市羣建設為龍頭,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為主體,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為兩翼的“1+3+2”的結構性潛能框架。
在此過程中,中國面臨着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羣體規模不大、基礎研發能力不強的三大短板,中國亟需以彌補三大短板為目標,打好“新三大攻堅戰”,能否打贏這場“新三大攻堅戰”,也決定着中國能否邁過中等收入陷阱。
圖/新華社
01、中國經濟增速或高於全球6個百分點
在上述峯會上,劉世錦表示,今年上半年經濟數據總體上符合預期,二季度GDP增長速度達到3.2%,要好於預期。今年上半年的中國經濟經受了疫情帶來的極端壓力測試,並展現出超出預期的韌性。
比如,年初所有人都預計中國出口可能大幅度下降,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只出現一個小幅的負增長,這反映中國的出口韌性很強,競爭力也很強,能夠經得起大風大浪。
“總的來講,中國經濟二季度是好於預期的,中國預計三四季度如果情況正常的話,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恢復到5%到6%的水平,全年爭取實現3%的增長。”
他表示,今年中國經濟的相對增長率可能會更高,所謂相對增長率是指中國的增長率和全球平均增長率之間的差額,2019年中國的增長速度是6.1%,全球是2.9%,兩者相差3.2個百分點,即是中國經濟的相對增長率。
劉世錦表示,假定今年中國增長速度能達到3%,按照相當樂觀的估計,全球經濟增長可能達到-3%,兩者相差6個百分點。也就是説中國的相對增長率可能會由去年的3.2個百分點會上升到今年的6個百分點,可見中國經濟增長仍然韌勁十足。
在宏觀政策上,他表示,目前還未到收緊的時候,但中國現在可能需要做好兩件事:
一是要防止資金刺激泡沫,要穩定宏觀經濟槓桿率,防控金融風險。
二是中國經濟中的部分行業、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服務業受衝擊較大,需要資金的進一步支持。
02、打造“1+3+2”結構性潛能框架
展望未來,劉世錦認為,中國應把注意力更多地轉向發掘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潛能。
他認為,中國經濟多年來保持高速增長主要靠的是結構性潛能。什麼是結構性潛能?簡單來説,就是中國作為一個後發經濟體,在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城市化進程等方面所擁有的發展潛能。
在他看來,中國的結構性潛能可以分為兩方面。
一方面是“跟跑”的潛能,目前中國人均收入也就1萬美元,發達經濟體多數是在4萬美元以上,美國達到6萬多美元,這中間至少有3萬美元的差距。
另一方面的潛能是“並跑”甚至“領跑”的潛能,即新湧現出來的經濟潛能。這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數字經濟的潛能,其二是綠色發展的潛能。
在此基礎上,劉世錦提出,中國應構建一個以都市圈、城市羣建設為龍頭,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為主體,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為兩翼的“1+3+2”的結構性潛能框架。
03、都市圈、城市羣打開增長新空間
具體來講,“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羣發展為龍頭,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開新空間。
劉世錦指出,都市圈、城市羣能夠產生更高的集聚效應,帶來更高的要素生產率。這麼多年大量年輕人都在走向大城市,特別是一線大城市以及其周邊的一些都市圈區域,今後10年,中國經濟的大多數增長潛能都會出現在都市圈、城市羣範圍之內。
劉世錦強調,都市圈和城市羣要加快空間規劃制定和公共資源配置領域領域的改革。
中國現在做的空間規劃、城市規劃,應當落實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則,而人口的流向反映的就是市場的力量。所以,中國應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推動以人為中心的城市化,在建設用地指標、公共資源配置、財政補貼資金等方面要按照人口的流向進行分配。
“城市規劃很嚴肅,很重要,一定時間以後要根據人口流向的變動進行適當的調整。”他表示。
04、補齊短板,中國要打“新三大攻堅戰”
“3”指的是實體經濟循環的三個層面:
第一是基礎環節,劉世錦指出,中國的基礎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行政性壟斷、競爭不夠、效率較低的問題,需要開放競爭,提升效率,降低全社會的基礎性成本。
第二是主體環節,中國要推動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關於消費結構升級的重點,對低收入階層來講,主要是要增加商品消費,對中高收入階層而言,主要是擴大服務性消費。而產業結構升級主要是要通過優勝劣汰提升中國在價值鏈上的位置,提高要素生產率。
第三是高端環節,在這方面中國要加強基礎研發和源頭創新的能力建設,為長期創新打牢基礎。
劉世錦指出,在實體經濟循環過程中,中國經濟面臨着“三大短板”,即基礎產業效率不高的短板、中等收入羣體規模不大的短板、基礎研發能力不強的短板,中國必須針對這些短板,打好一場“新三大攻堅戰”,能否打贏這場“新三大攻堅戰”決定着中國經濟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對於補齊三大短板,中國應當推出一系列相應的改革,比如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通訊、金融基礎產業領域,在放寬准入、促進競爭上應該有一些標誌性的大動作,通過加強競爭,提升效率,降低實體經濟和全社會生產生活的基礎性成本。
中國在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上,特別需要改進和完善社會政策,加強公共產品的改革,在中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以後,把中等收入羣體倍增作為下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
中國有14億人口,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要把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轉化成一種商業模式,通過商業模式的發展再提升技術水平的提升。
“人口多、市場規模大的中國容易率先形成商業模式的創新,中國應把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這樣一個潛能,轉化成中國的生產能力和創新能力,成為產業鏈效率高、應變能力強、最具競爭力的生產基地和創新大國。”
05、發展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
所謂“2”,指的是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劉世錦認為,這是發掘新結構性潛能的“兩翼”。
劉世錦建議,未來中國要用數字技術改造實體經濟,實現實體經濟的數字化,這有利於資源的高效配置,實現經濟的全方位的優化和提升。
新基建就是中國發展數字技術、數字經濟的一種努力。他指出,在以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為主的新基建領域,要更加註重平台的建設。同時,新基建的投資主要是企業在投,什麼時候投,投多少,用什麼方式投,應當讓企業自己來決定,政府最重要的是要給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在綠色發展方面,中國需要形成一些新的共識,綠色發展包括但不限於環境保護,還包括綠色消費、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創新、綠色金融等,這構成一個新的完整的綠色經濟體系。
劉世錦強調,綠色發展和經濟增長絕非對立的關係,而是一種相互包容、相互促進的關係。綠色發展也並不是對中國傳統發展方式的修修補補,而是一種更具活力和競爭力、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一種新的發展方式。
“簡單説,構建結構性潛能框架就是一個龍頭引領,補上三大短板,兩隻翅膀賦能,這一框架不僅是今年下半年、明年經濟增長的基礎,更加是未來至少十年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引擎。”劉世錦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