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銀髮財經
老齡化的中國,年輕人越來越少,會陷入長期的缺工荒嗎?
老齡化中國的勞動力矛盾:勞動力供給收縮與養老需求快速上升進入老齡化時代的中國,一個不斷強化的核心特徵就是年輕人越來越少。
根據聯合國2019人口報告的數據,中國20-64歲人口(承擔社會勞動的主力年齡段)在2015年達到頂點9.34億後,便進入長期下降的態勢。而且在2030年之後下降速度加快,至2050年時僅為7.7億人,比2015年減少1.64億人。
還有學者對未來的勞動人口做了更為細緻的測算,結合每個年齡段的人口數量和勞動參與率,得出2035年中國的勞動人口為7.43億,比2020年減少4700萬人;2050年中國的勞動人口為6.66億,比2020年減少1.24億(朱勤,《人口老齡化與碳排放:勞動供給與消費模式的影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在老齡化時代,勞動人口減少的同時,由於老人數量越來越多,其養老需求亦將快速增長,所需要的勞動力數量勢必同步擴大。
有學者對未來中國養老服務的勞動力需求做了測算。先看第一種,根據未來老年人口數量、不同老人所需要的服務種類和服務時間、相關服務的市場價格(以2014年價格為基礎)進行測算,得到2032年和2050年兩個時間點,中國所有失能老人長期護理服務的總需求費用。根據該項研究,2032年的潛在需求(指失能老人對服務的總需求)為17418億元,有效需求(指失能老人對服務具有購買力的總需求)為6558億元,2050年的潛在需求為42695億元,有效需求為16018億元。(胡宏偉、李延宇、張瀾,《中國老年長期護理服務需求評估與預測》,《中國人口科學》2015年第3期)
如果將該研究中的貨幣化需求換算成所需的勞動力數量(以2020年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57727元為準),則2032年所有失能老人護理服務需要的勞動力為3017萬人(潛在需求)或1136萬人(有效需求),2050年為7396萬人(潛在需求)或2774萬人有效需求)。
第二種測算將健康老人的養老需求也涵括在內,先計算出各個時間點所有老人養老需求所需的總服務時長,再以8小時工作制換算成勞動力需求,預測2035年的勞動力需求為3976萬人,比2020年的2255萬人增長1721萬人,2050年的勞動力需求為5325萬人,比2020年增長3070萬人。(朱雅麗、張增鑫,《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轉移與 老年照料勞動力需求預測》,《中國人口科學》2019年第2期)
如果2050年的老年照料勞動力需求真的達到5325萬人,將佔到2050年勞動人口(6.66億)的8%,屆時老年照料或許成為對人力需求最大的行業。但與此同時,由於中國勞動人口總體上不斷下降,未來是否會出現勞動力不足甚至長期缺工荒的狀況?
機器人替代:解決老齡化時代的勞動力難題只要中國的科技在發展,產業在向高端轉型,未來就無需對老齡化時代下養老需求快速增長將造成勞動力不足、進而拖累經濟社會發展而過度擔憂。
分析中國三次產業的就業人員數量變化,第一產業就業人數一路下滑、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一路上升,符合現代經濟條件下農業就業比重低、服務業吸納勞動力多的特點,而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在2014年達到頂點後開始逐漸下降。
我們都知道,同時期中國的製造業仍在快速發展,背後的原因正是產業水平不斷提高,各種新技術加速推廣滲透,對勞動力質量的需求在提高,而對勞動力數量的需求在降低。
而且隨着機器人等先進技術的普及滲透程度越來越高,未來中國的製造業有可能釋放出更多的剩餘勞動力。美國有一項研究支出,1990~2007年,每千人中增加一個機器人,就業人口就會降低0.18%~0.34%。如果中國未來加速普及機器人,勞動力短缺就不會成為一個問題。
根據牛津大學和花旗銀行的預測,未來人工智能或機器人對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工作崗位的平均替代率是57%,而中國將會有77%的崗位實現自動化。
從成本來説,工業機器人的價格與中國製造業人均工資的差距在不斷減小,製造業加快機器人替代正迎來有利時機。
同時中國在機器人替代方面有非常大的空間,2017年中國的機器人保有密度為97台/萬人,2019年時為187台/萬人,增長了近一倍。但這在全球排名中僅位列第15名,而高居榜首的新加坡擁有918台/萬人,第二名韓國擁有855台/萬人。
有意思的是,新加坡和韓國同時也是老齡化日益嚴重的兩個國家,新加坡2017年底65歲以上老人佔總居住人口的13.02%,韓國2020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15.7%,説明他們不約而同地用機器人替代來解決勞動力難題。至於老齡化最為嚴重的日本,其機器人保有密度卻落後前者,可能是因為日本的製造業大量外流,留在本土的產業以服務業為主,故機器人保有密度較低。
試想一下,如果中國的工業機器人保有量達到新加坡和韓國的水平,製造業將空出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可以供給養老服務行業。到時候需要擔心的問題不是勞動力是否充足,而是如何建立起養老服務行業的榮譽感、價值感,並給予從業人員一份體面的收入。
另外,機器人對勞動力的替代不僅體現在製造業,未來還將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服務業。比如逐漸走入家庭和公共場所的清潔機器人、消毒機器人、迎賓機器人,我們手機上接收到的各種推銷電話背後的語音機器人,以及通過線上、電話等方式處理各種客户需求的客服機器人。這些服務機器人的推廣應用,未來也會對養老服務人員形成一定程度的替代,減輕後者的勞動強度和心理壓力。
激活3億低齡老人:一座巨大的人力資源寶庫除了機器人替代外,中國未來還有3億低齡老人,是一座藴含了巨大社會價值的人力資源寶庫。
根據聯合國2019人口報告,2035年時中國總共有4.15億老人(60歲及以上),其中3.02億時60-74歲的低齡活力老人。
低齡活力老人的特點是,雖然有各種慢性病,但身體活動能力尚未顯著下降,生活自理能力較強,對護理服務的需求很低;(城市老人)收入處於社會中等水平,生活負擔較輕;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但缺少有價值有意義的活動的參與機會。
如果將3億低齡活力老人的空閒時間充分調動起來,將是一筆巨大的人力資源寶庫。
現在各地積極推進的養老服務時間銀行,雖然文字規定上以18歲以上人羣為服務提供方,但數量龐大、時間充裕的低齡活力老人最終將是主要的志願服務提供方。
最近北京衞健委和老齡辦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新時代首都老齡工作的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中就提到,建立養老志願服務“時間銀行”制度,完善志願服務激勵措施,逐步構建“政府主導、通存通兑、權威統一”的養老服務時間銀行運行機制。到2025年,老年志願者註冊人數達到老年人口總數的30%。
讓我們做一個簡單的估算:假設一位老人每天志願服務1小時,全年服務250天,以3億低齡活力老人計,總志願服務時長為750億小時;而一名全職工作人員的全年工作時長假定為2000小時(每天8小時,全年250個工作日),則750億小時的總志願服務時長相當於3750萬名全職工作人員,幾乎頂得上前文測算的養老服務勞動力需求的大半了。
當然,由於低齡活力老人的體力和技能有限,不能從事專業護理服務,但讓他們從事低技能的養老服務工作,仍然可以極大地緩解未來養老需求暴增情形下,勞動力供給不足的矛盾。
除了為高齡老人提供低技能養老服務,低齡活力老人還能參與到社會治安巡查(比如著名的”朝陽大媽“)、少兒課後託管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充實老後生活的同時更加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最後從國家戰略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之“積極”,正是以激活這羣未來將達到3億規模之巨的低齡活力老人為主要內容之一。
醫療健康方面,從 “以治病為中心”轉變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通過慢性病管理、家庭醫生、運動鍛鍊等各種方式提高低齡活力老人的健康水平,既可以確保他們擁有積極融入社會的健康基礎,同時使他們在進入高齡階段後儘可能地保持自理能力,減少照護需求和家庭、社會負擔。
社會參與方面,推動全社會全行業全場景的適老化,降低低齡活力老人融入高科技現代社會的門檻,為他們創造參與社會、發揮能量的無障礙境,提供再就業、志願服務、養育孫輩的豐富機會。
價值觀和社會意識方面,鼓勵老人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發揮人生價值,變被動躺平式養老為積極參與式適老,弭平消解代際矛盾,鼓勵代際之間互擔責任、互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