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看待鋼廠“扎堆”搞大數據

  應該以包容心看待鋼廠“扎堆”搞大數據中心,不能簡單“扣帽子”“打棒子”,而要看到鋼企轉型發展的必要性,站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高度,全面審視傳統行業藉助信息化發展,進而推動數字經濟勃興的必然性

  自6月16日以來,鋼鐵板塊連漲數個交易日,區間累計漲幅超過10%,鋼企轉型做IDC業務引燃寶鋼股份、沙鋼股份、杭鋼股份等概念股炒作熱情。鋼廠不鍊鋼,卻“扎堆”搞大數據中心,這是簡單迎合市場的概念炒作?是盲目跨界和不務正業?還是內生增長的長期投資邏輯?市場一時議論紛紛。

  鋼廠建設互聯網數據中心(IDC)項目,緣起於2000年開始的大型鋼企信息化改造潮。從2000年起,以寶鋼、武鋼、杭鋼等為代表的一批重點企業信息化建設項目上線。在此過程中,鋼企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人才和軟件公司,先後有16家鋼企擁有自己的信息產業隊伍。截至目前,涉足IDC領域的鋼企已初具規模,其中,杭鋼半山鋼鐵基地已關停轉型數字經濟,沙鋼擬通過收購蘇州卿峯進入IDC行業,杭鋼股份用9.5億元募集資金收購杭州杭鋼雲計算數據中心有限公司100%股權。

  表面上看,放着好好的鋼鐵工業不做,去搞互聯網數據中心,這樣的轉型有不務正業之嫌。但實際上,鋼鐵行業轉型做IDC有很大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從經濟學視角看,鋼鐵、煤炭、有色等傳統重資產行業天然具有擴大產能的“衝動”。在技術水平維持相對平穩的情況下,這些行業通常只有不斷增加產量才能攤低成本,提高毛利率水平。加上我國鋼鐵企業本身數量多、小而散、佈局有待優化等因素長期存在,鋼鐵業過剩產能長居高位,鋼企效益日漸回落已是不爭的事實。

  為此,削減過剩產能,實現降本增效,成為鋼鐵行業存續的必然選擇。自2014年開始,監管部門就多次明確,嚴禁鋼鐵行業新增產能,對在建的違規項目逐步清理。自2016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通過3年時間,鋼鐵行業共化解1.5億噸過剩產能,徹底清除“地條鋼”,行業景氣度得到明顯修復。

  控制產能讓鋼企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但要“活得好”“活得滋潤”,禁錮於重資產行業顯然還不夠。當前,我國正處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要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這也是監管部門反覆強調“依靠信息技術創新驅動,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新興的互聯網、大數據等輕資產行業提高毛利率的手段主要是依靠科技投入,而非單純增加產能和產量。這種新興行業與傳統行業的對比,讓眾多鋼廠看到了未來轉型的方向。再加上鋼企自身的資金、土地、能耗考慮,舊鋼廠“原地”轉型為互聯網數據中心的可行性越發清晰。Wind資訊統計,A股鋼鐵板塊2019年利潤總額預計達700億元左右,雖有所回落,但仍處於歷史高位水平。尤其是少數嚐到IDC轉型“甜頭”的鋼企,對轉型必要性認識更加深刻。

  因而,我們應該以包容看待鋼廠“扎堆”搞大數據中心,不能簡單“扣帽子”“打棒子”,而要看到鋼企轉型發展的必要性,站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高度,全面審視傳統行業藉助信息化發展,進而推動數字經濟勃興的必然性。

  如此看來,鋼鐵股近期優異的市場表現也不足為奇。一方面,IDC只是催化劑,鋼鐵板塊上漲是普漲,並不僅僅是轉型股(IDC概念股)上漲,總體上是板塊性的估值修復的普漲行情。另一方面,轉型IDC類的鋼鐵股走勢比較穩健,兼具彈性,説明鋼廠搞IDC既有中長期發展邏輯支撐,又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考量,並非簡單炒作的“空中樓閣”。(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周 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86 字。

轉載請註明: 包容看待鋼廠“扎堆”搞大數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