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UTO
速度 深度 態度
導|語
2020/11/28
希望和焦慮共存。
文丨王小西
編輯丨小叮噹
“菱電是自主電噴系統第一品牌,在這一領域與台上的博世相比就是參天大樹和小草,共存才會更美好。”今年6月14日的重慶論壇上,全場唯一的掌聲時刻給了武漢菱電電控的吳章華先生。
説到大樹和小草,就談到了自主零部件企業的艱難。與汽車公社十週年巧合的是,吳章華也是2010年進入的武漢菱電。十年來,他見證了武漢菱電的發展,也遇到無數挫折。而武漢菱電直到2008年才接到江南奧拓的第一張定單,從中我們能體會到自主發動機電控企業創業成長髮展的艱辛。
這不是個例,而是十年來自主零部件企業生存發展的真實寫照。不過,面對未來,媒體所渲染的零部件行業的焦慮雖然存在,但同時更多的是希望。
核心技術“突圍”之難
對於武漢菱電的境遇,另外一位行業人士告訴記者,一方面是武漢菱電的技術成熟度跟國外供應商尚有差距,另一方面是它很難打入長安、長城、一汽這種大型的自主整車集團的配套供應體系,只能在邊緣化的汽車企業當中尋找機會。
吳章華對記者表示,難於進入主流主機廠供應體系,存在兩個壁壘。一個是體系複雜,“一個產品要進去,有幾條線,至少有質量、技術、商務這三大線,一般特別是中小零部件企業要進入非常困難,首先在這裏就卡住了,特別是做一些關鍵零部件的。”
體系難,環節多,還有行業潛規則的公關問題,“你要行的話就得花很大的精力在公關、人力以及一些非技術因素的事情上。”這些年,他碰到了太多太多。
而第二個壁壘更厲害,所有的主機廠都涉及一個“互相承認”的問題,也就是,誰會有勇氣做第一個使用者?你的產品再好,沒有人給機會的話也白搭,“我覺得這是我這些年體會最深的:你做的再好,別人沒用我也不會用。”
2008年,江南奧拓才成了第一個吃“菱電”螃蟹的人。“江南奧拓當年還是獨立的狀態,還是李書福的弟弟在做的時候,我們進去的。當時要做電噴,因為跨國企業做不過來或者根本都不理他,就沒辦法才跟我們有合作,所以都是一種被動聯姻的機會,才促成了有第一個吃螃蟹的。”
就像那位行業人士所講的,“武漢菱電在發動機電控系統的研發方面也搞了二十多年,能一直堅持下來其實很不容易的。但另一方面,由於只能給弱勢企業配套,造成一個結果就是,差距就越來越大。”這不僅僅是一家企業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乃至頂層設計的問題。
因為一個威脅在於,如果一旦發生貿易戰、戰爭、或者制裁的話,由於國內主要的發動機電控系統依賴於博世集團和德爾福,如果被斷供的話,國內的配套供應商裏面很難找到可以替代的同種產品。而且,如果出現斷供,“説難聽點,如果配套供應商在發動機的ECU植入一些病毒木馬之類的程序,可能軍車都不一定發得動。”
有這麼嚴重嗎?這位人士給予非常肯定的答案。但是,“如果國家強制規定,比如説自主品牌車企一定要有10%~15%這樣的比例,必須用自主配套供應商的零部件的話,那麼它就有了大數據試驗的積累的數據,質量和技術成熟度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改進。”
這也是吳章華一直在呼籲的,“如何能破這個局?我一直想一定要有類似韓國的那種機制,一定要有一定比例的,或者到一定時期一定要用一些自主的零部件。這個自主不是合資的本土生產企業,而是要自主的、沒有外資背景的企業。”
吳章華對記者講,現在汽車行業零部件方面沒有任何政策的引導。“產業政策如果規定一定比例的自主本土品牌零部件的本土化的話,只要有這個規定,我覺得比任何用資本去支持都強。”他也希望,汽車行業要做頂層規劃,“沒有頂層規劃,大家散兵遊勇資源浪費,你也做我也做,最後都是低水平重複。”
目前中國零部件企業的生存壓力相當大。而大的產業環境裏面,首先主機廠也有壓力,然後主機廠把壓力分解到下面的零部件企業,“整體我認為都不是很好過的。所以,我覺得要有一個好的生態和國家的政策共同來引導。比如説,大家都用20%的自主品牌的零部件,OK大家都用,那就不存在問題。”
另一種路徑
那麼,沒有政策支持的零部件行業,十年來核心技術有沒有進步呢?
“技術能力大家或多或少有提升,但是我的感覺,這可能跟行業無關啊,是都比較浮躁。”奧托立夫Autoliv的X工程師表示,“我的理解,對於任何一家(外資)公司,除非他是直接Copy別人的,只要有一些自己核心的技術,都會‘我可以賣產品,但是我不賣技術’,這些東西是生存的依據。就算國內的民營企業,自己有一定的比如配方或者其他一些技術等,他也是保密的。”
不過,隨着行業的發展,國內已經發展出很多的供應商,所以X工認為根本不會形成“壁壘”的狀態,像零件什麼的就更不用説了,“我感覺在我們這個行業裏面,國內企業真正欠缺的,是一種質量管理體系,包括運營的模式,還有就是最開始的人才積累和技術的積澱,需要持續去做。”
記者問他,你覺得安全氣囊這一塊國內需要多少年才能趕上?“不好説,這個得看。我感覺一方面是國家政策,另一個方面某一家企業,比如説均勝安全系統,把他的管理體系,包括質量體系這方面提上來,能很快在市場份額上超過奧托立夫。”
然後如果能夠像華為這樣,在人員方面做投入,技術力量做儲備,“我感覺只要你往這方面砸錢,往這方面投人、放資源,你這方面肯定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產出。再加上一些其他的扶持,真的是可以發展起來。”但是,很多零部件企業做不到,這也是他説“浮躁”的原因所在。
而X工所説的均勝安全系統公司,正是均勝電子旗下的企業。而均勝電子2011年收購德國普瑞後成立的另一家合資公司寧波普瑞均勝,則實現了一條迥異於國內普通零部件企業的發展之路。
記者採訪普瑞均勝相關人士後得知,均勝電子公司董事長從一開始,就指定向國外的零部件企業學習。而通過收購合併,均勝得以快速地進入到國外優秀主機廠的供應商體系,“相對來説比自己直接去歐洲跟他們從零開始建立體制,要容易得多。”比如,同在寧波的寧波華翔,想打入歐洲大眾的供應鏈體系,在努力多年、資金投入無數後,依然懸而未決。
而普瑞均勝從2011年最初的十幾個人,業務從德國把生產線轉移過來進行生產,一年之後,開始建立研發團隊,差不多四五十人的研發團隊,然後逐年增加,現在研發人員將近3300人。“從2012年開始有一條生產線,到2015年這段時間,公司發展速度特別快,從第一年只有7000萬的產值,到2019年的話已經突破14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除了向大眾、寶馬、奧迪在中國的工廠供貨之外,普瑞均勝還供給全球包括美國、歐洲等地的企業。
其實均勝除了併購,也一直在嘗試自主研發的道路,但是相對來説,併購這條路線顯然要比自主創新要更容易或者更能夠看到一些成果,這位人士連連表示,“自主創新説實話很難,非常難。”
為什麼自主創新這麼難呢?一方面是專利壁壘,另一方面是做自主創新研發的人比較少,就是缺人。
“我們這邊特別缺人。國內這種你公司願意培養一個人才,願意花精力,三四年、四五年之後,有很多人會跳槽,因為國內的這種競爭更加激烈,然後各個主機廠互相之間挖人,那麼怎麼樣把人留住,其實這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所以,零部件企業都特別怕這種情況,“好不容易培養出來一個非常優秀的人,到最後突然發現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這種人才的流失,你又不得不再去面對重新招聘,重新去招人才。説實話,也是因為國內這種選擇的機會更多,而且壓力更大。相比國外而言,工作壓力我們實際上比國外更大。”
記者也由此得知,普瑞均勝寧波這邊的項目是越來越多,但也一直面臨缺人這種情況,還要再加上正常的人員變動,所以,公司對經理級別以上的KPI考核中,有工程師員工流失率的考評,“他們壓力也非常大。反正也很難的。”
人才的匱乏
因之,雖然發展非常快,但零部件領域特別需要反思的,就是十年來人才教育方面的缺失和人才流失問題。
曾經寫過關於“從高校汽車專業教材反思彎道超車論的荒謬”問題的呂工,告訴記者,總體來説,中國大學本科教育的汽車專業教材,所使用的車型和車型構造圖,跟市場現實至少是脱節10~30年以上。就是説,“你學的技術都是已經10年前、甚至30年前的已經淘汰的這種技術,這就是很大的問題。我當時就説,中國汽車專業人才在培養的落後,在大學的課桌上就已經決定了,你怎麼可能彎道超車。”
大學所用汽車教材的專業結構,比如説龍門吊、發動機的結構,還在用以前桑塔納3000志俊和雪鐵龍兩廂的結構。這兩款車都停產了多少年了?2013版的教材還在教這些,“這樣的大學本科教育教出來的人,也給汽車行業的用人單位和企業造成了高昂的培訓成本。”
這樣畢業的學生,因為很多技術原理和結構不知道,到企業並接觸市場之後,得由企業的工程師現教,很多東西還得從頭學,還要在整車企業的項目開發工作當中去試錯,這個成本就很高。
所以,這個問題應該從本科教育就開始抓起。“但是很遺憾,我們這塊整體的教育改革還是比較滯後。而且這個問題不是車輛工程專業一個專業的問題,像測量工程、機械、化學冶金、材料這一塊,比如説電子、自動化、計算機仿真這一塊,也不僅僅是汽車專業教材的一個問題,像計算機專業的教材、化學冶金、材料專業的教材,這個問題是普遍存在的。”
要建設汽車零部件產業強國,肯定要從人才抓起,沒有人才,談什麼汽車零配件產業強國?“説難聽點,叫整個體系落後。”不僅如此,零部件行業還有人才流失的問題。
奧托立夫的X工同樣談到這個問題。他這十年最大的感受是,隨着國家的強大汽車工業也越來越強大,但遇到最大的問題是技術人員的流動,這導致中國的企業很難有技術沉澱。
“對於一家公司來説,尤其技術人員的流動,會造成技術的積澱很難有一種累積。不像我們公司(德國公司),我們國外的一些同事,他們動輒都是十幾年二十幾年的工作經驗,就Focus在一塊區域上。”而且,人員流動大了以後,技術開發這一塊就會遭遇到困難,會直接導致產品的包括開發的成本等上升。第二個層面就是客户的口碑會差,“你所生產或者你設計的東西,一直會重複出現一些類似的問題。因為就像人一樣,有些人走過的老路,有人告訴你了你就不會再走,但是他沒告訴你,你還會照着這條路繼續走下去,繼續掉‘坑’。”
就像前面所講的,零部件企業花三五年時間培養了一個人,培養出來以後,正準備用時被人給挖走了。X工表示,“一樣的,很現實很正常啊。現在來説,大家都面臨到就是説經濟的壓力會非常大,各種貸款等,如果説我工作到3年5年,薪水還是照着基數的每年3個點5個點的這麼漲,我肯定是沒辦法,只能跳槽。對於大家來説,感覺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
就像前面那位人士所講,尤其是2008年4萬億投資計劃,通過投資去拉動銀行釋放信貸之後,中國的房地產價格就開始瘋漲了。而由於房地產價格的暴漲,尤其是二三線城市房地產價格的暴漲,給整車企業的科研人員和工程師造成了比較大的生存壓力,也造成了汽車零部件專業人才的大量流失。也就是,房地產對實體經濟的擠壓造成人才流失。
換句話説,根本上這是一個利益問題,“從我們整車企業工作出來的人員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不管是整車企業也好,零部件企業也好,哪怕是學車輛工程專業的工程師,如果你在整車或者零部件配套企業,一個月的税後收入買不起當地一平米房子的話,這個領域的人才就很難留住。”
“零部件為什麼有這麼多問題?關鍵就是人才的問題。人才都流失了,你還搞毛線啊。”不過,雖然零部件行業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長成參天大樹也有焦慮,但走過十年,我們並不悲觀,因為,即使弱如小草也有希望。
為什麼這麼講?雖説之前過度市場化造成一些問題,但中美貿易戰引發的“卡脖子”事件就突顯出來很多問題,“現在國家對這塊開始重視,開始對以往40多年的過度市場化加以糾偏,做出相應的亡羊補牢的政策調整等。雖然現在感覺做得有點晚,但也比沒做好。”
|王小西|
比天空更遼闊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