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上市"失利"的KK集團,又遭遇"售假門"?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財經

KK集團上市進展不如人意,最近還深陷“售假漩渦”,遭遇大量消費者投訴舉報。

文丨BT財經 無忌

近期,KK集團進入多事之秋。

繼5月底港股招股書失效之後,又因特許經營違規被行政處罰。接着有多位消費者曝料稱KK售賣假貨,並遭受KK集團要挾必須籤保密協議才能賠付。

據BT財經瞭解,此事件起因是KK集團售賣假貨,在標註“假一賠十”且消費者有證據證明其購買商品為假貨的情況下,KK集團仍在拖着,目前已近兩年之久。

隨後由此引發了一系列訴訟案,在消費者提供的法院判決書中清晰顯示KK集團存在售假和欺詐消費者的行為,法院並且判定其應按約定承擔“假一賠十”的責任。

其實此前KK集團的上市之路就頗為坎坷,常年虧損一直是被資本市場詬病的短板,在衝擊港股的關鍵節點又曝出售賣假貨這樣的事件,無疑為 KK 集團的赴港之路又增添了一絲不確定性。

KK集團到底怎麼了?

上市“失敗”又違規

據瞭解,KKV(KK集團旗下零售品牌)主體為廣東快客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下稱“快客公司”),KK集團是新零售連鎖品牌,創立於2015年,定位新型國潮,是一個主打精緻生活方式的集合店。

2021年11月4日,KK集團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至今已經超過半年。按港交所規定,半年未能通過聆聽其招股書及其它材料自動失效。但這不等於公司終止上市流程或港交所駁回上市申請,也就不意味着上市失敗,只需在3個月內補充最新財務報告即可重新啓動上市流程。

今年1月至5月底,港交所新上市公司19家,其中有10家公司招股書曾“失效”過,二次上市成功率只有50%左右,目前來看尚未有媒體曝出KK集團二次提交報表,其上市失敗的幾率大增。

雖然KK集團招股書失效原因未明,但是有大量媒體曝出KK集團常年虧損,三年甚至鉅虧了70億元,引發了外界的廣泛聯想。

KK集團虧損的具體原因官方並未透露。但從招股書數據來看,虧損大於營收或是影響其上市成功的原因之一。KK集團2018年至2020年總營收為1.553億元、4.637億元和16.459億元,2021年上半年收入16.83億元。同期對應的虧損分別為分別為0.79億元、5.15億元和20.17億元,2021年上半年虧損43.97億元。而淨負債也由2018年的1.01億元飆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69.82億元。經調整後淨虧損分別為0.42億元、0.77億元、1.71億元和0.38億元。

查詢KK集團招股書可知,情況確實如媒體文章所言,虧損不容樂觀。屋漏偏逢連陰雨,招股書失效後,KK集團還惹上了違規的麻煩。

天眼查數據顯示,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在2022年5月20日對廣東快客電子商務有限公司(KK集團主體公司)開出了30萬元罰款,處罰原因顯示商務違法行為,決定文件號為深市監處罰〔2022〕福3號,處罰的依據是《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第二十四條第1款。特許人不具備本條例第七條第二款規定的條件而從事特許經營活動的,由商務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並予以公告。

BT財經瞭解到,公告中提到的第七條第二款規定的條件為,特許人從事特許經營活動應當擁有成熟的經營模式,並具備為被特許人持續提供經營指導、技術支持和業務培訓等服務的能力。特許人從事特許經營活動應當擁有至少2個直營店,並且經營時間超過1年。這些條件一旦未能滿足,就構成違規。行政處罰一般為罰款並責令改正。

金融分析師許藝認為互聯網行業前期虧損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盈利的可能。KK集團的營收構成和模式短期內讓投資者很難看到盈利的可能。

許藝分析指出,KK集團曾經是新消費風口之上的教科書案例,被認為是潮流零售模式崛起的參考對象。從最初的KK館到KKV,KK集團門店迅速擴張,但這些都是砸錢燒出來的結果,其本身缺乏精細化運營,僅僅打造網紅店還遠遠不夠,長遠規劃和後續可持續發展才是戰略重點。

遭遇“假一罰十”判罰

相比上市失利和被30萬不痛不癢的行政處罰,大量消費者在KK集團購買到假貨而維權,這才讓KK集團頭疼。

消費者是KK集團的“上帝”,是賴以生存的生命線,據曝料的消費者藍天(化名)向BT財經稱,2020年7月20日,他在KK集團線上商城上看中了一款價值259元的迪奧口紅,一共買了20支,但收到貨發現口紅和網上宣傳的出入太大,遂懷疑買到假貨。

藍天在有關部門協查下拿到了權威的鑑定報告,確認自己購買的迪奧口紅都為假貨後,起訴至法院最終勝訴。與此同時該消費者還向BT財經提供了錄音、判決書等一系列相關證明。

該消費者表示,目前其身邊所知道的包括自己共有 12 位消費者,一共涉及5萬八千多元的購物貨款,除起訴成功的2位消費者獲得賠償外,其餘10位都在被kk集團拖着,並表示 " 對方目前脅迫我們都要籤保密協議,意思不籤就一直拖着,否則讓各位消費者到法院起訴來獲得售假賠償 "。

在剩餘未起訴的消費者派出代表聯繫KK集團時,KK集團稱要求消費者簽署保密協議才能辦理退款。面對如此霸王條款,藍天等人拒絕了該要求。KK集團的法務代表謝祖輝與廣東騰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KK集團旗下的KK館變更公司名稱後的主體公司)的大股東江煜輝共同要求籤署保密協議才能退款否則按法院判決來,藍天等消費者表示如果附加這些條件,“假一賠十”的承諾變得遙不可及。

值得注意是在藍天將KK集團告到法院,主張“假一賠十”的權利時,KK集團竟然以藍天非法獲利為由反訴消費者。

法院經過審理後查明,KK集團確實存在出售假貨的行為,其起訴藍天以非法獲利為目的的惡意購物缺乏事實依據,不予支持。法院認定,藍天提交的涉案商品為贗品的鑑定報告真實有效,具有法律效力,KK集團對鑑定報告沒有異議。

法院最終認定,KK集團違反了雙方“正品保障”的約定,應按約定承擔“假一賠十”的責任。判定KK集團賠付藍天購物款的十倍金額以及退還貨款。據悉最新進展為該判罰已經生效,藍天已經拿到賠償金額。

線上平台關閉

讓藍天等消費者下定決心最終拿起法律武器維權的原因是,KK集團推諉責任反覆“踢皮球”,從一開始的不承認售假,拒絕退貨退款,後將售假責任全部推給廣東騰客公司。

藍天堅持認為收款人是KK集團,涉案合同是消費者與KK集團兩者之間簽署,與廣東騰客公司並無太大關聯。KK集團也無法舉證其轉移涉案小程序債務經藍天同意,涉案責任理應由KK集團承擔。

據烯牛數據顯示,廣東騰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騰客公司)是實體零售代運營服務商“K+”的經營主體,而KK集團曾於2020年6月投資“K+”數千萬元,“K+”是KK集團投資的項目之一。

此前,KK集團的主打業務之一KK館於2020年5月升級為K+會員,後運營方由KK集團轉由騰客公司承接。KK集團辯稱其從未參與K+會員軟件的運營,也從未向藍天提供案涉商品,但該辯議並未被法院採納。

不知道是否因為此次消費集體維權事件所致,2021年7月,K+會員發佈公告稱,將進行全面升級,升級期間暫停服務。此後不久,K+會員再次宣佈平台將關停。是藍天等消費者推倒了多米諾骨牌,還是KK集團對自身售假行為心知肚明,害怕有更多的藍天來主張“假一賠十”,而主動關停平台,就不得而知了。但根據平台公告,這或是一次無限期關停,目前並沒有給出啓動的具體時間。

據藍天向BT財經反映稱,他已經通過法律武器拿到了賠償,但目前還有10位消費者得不到退貨款和賠償,KK集團的處理十分不積極。有多家媒體接觸KK集團期望得到對此事的回應,但最終未果。

在無限期關停“K+”平台之後,再回頭細看KK集團招股書上宣稱的“通過全方位的措施,我們將大幅增加線上銷售,同時提高品牌認知度,並增強數百萬現有及潛在客户的品牌忠誠度。”新零售行業研究員王一然(化名)認為這是矛盾的,“關停線上平台在前,遞交招股書在後,既然將大幅增加線上銷售來提高品牌認知,就不會長期關停平台。”

王一然認為,這次維權事件也給我們些許啓示,主張“售假十倍賠償”就必須説到做到,這本來就是對正常經營秩序的維護手段和對不法商販的警示,法律層面也應該嚴格執行,否則“僅能退款”對售假者的懲戒力度明顯不夠的。

業務重心頻頻變更

從公司經營角度來看,KK集團的危機不僅有常年虧損和“售假風波”,還有業務重心頻頻變更的問題。

翻看KK集團報告期內的營收構成可以發現,KK館最初是KK集團的主要營收來源,按收入結構來看,KK集團的收入主要來自貨品銷售,也就是其旗下零售品牌KK館的貢獻最多。

但僅僅不到三年,KK館由盛而衰,在KK集團的營收中所佔比例逐年下滑,且下滑速度驚人。這和2020年KK館的門店數量有關,先增後減,直接帶來的後果是收入規模隨之先增後減,KK館現在已經不是KK集團主要營收構成。

KK集團招股書顯示,KK館在2018年營收為1.53億元,2019年收入暴增至3.57億元,增幅高達133%,但在2020年KK館的收入又下降至3.21億元,下滑速度為10.1%。2018年至2020年,KK館的收入分別佔KK集團總營收的98.6%、77.0%和19.5%,從98.6%的營收佔比迅速跌至不足20%的佔比。

KK集團成為企業主打品牌地位翻轉最快的企業之一。但KK館的沒落還在持續,2021年上半年,KK館收入1.20億元,2020年同期為1.58億元,同比下滑23.95%。與之對應的是KK館在KK集團的地位也隨之變弱,收入佔比由2020年同期的31.4%暴跌至7.1%,KK館由KK集團的支柱產業到可有可無的“雞肋”僅僅用了三年。

此消彼長的是,KK集團另一零售品牌——KKV開始逐漸崛起,在2018年營收貢獻為0的情況下,2019年收入0.82億元,佔總總營收的17.7%,2020年KKV收入增至8.35億元,佔當期總營收的50.7%,2021年上半年持續增長至10.49億元,當期的營收佔比增長至62.3%。

業內人士分析,這或許是KK集團的戰略偏重點發生改變所致,但像這樣主營業務迅速隕落的現象並不多見。

截止目前,KKV擁有門店近350家,遍佈全國30個省近百個城市。2020年1月,首座KKV獨棟旗艦店亮相成都春熙路,隨後廣州、上海、武漢、長沙等一線和新一線城市中陸續出現KKV的身影。商品品類覆蓋齊全是KKV的一大噱頭,KKV產品SKU超兩萬,涵蓋食品、配飾、母嬰、酒類、日用品等衣食住行等18大品類,是名副其實的網紅雜貨鋪。

就這樣依靠門店數量和價格優勢的KKV在2021年上半年營收達10.49億元,相比KK集團其他品牌的不斷虧損,KKV當期實現盈利1.4億元,税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達2.35億元,同比增幅分別達到1349%和483%。

互聯網分析師戴輝認為,這才是KK集團將重心逐漸偏移至KKV的原因所在,因為KKV不僅能創收還能盈利。“對不斷虧損的KK集團來,盈利是至關重要的,而KKV是KK集團旗下品牌唯一盈利的,這讓KK集團看到了全面盈利的希望。”

戴輝還指出,但KKV只是當期盈利,這種模式能否保持長期盈利還是曇花一現,現在都無法判斷,未來KK集團的業務重心是否還會變更需要持續觀察。

目前,KK集團尚未對消費者維權事件進行正面回應,這次因售賣假貨欺詐而引發的維權事件對KK集團的商譽打擊,短期內恐難恢復,而不斷飆升的淨負債表明KK集團的日子並不好過,即便投資方有“不差錢”的京東以及CMC資本,也無法持久輸血。

一旦KK集團始終無法盈利且保持鉅額虧損,不僅上市難上加難,自身生存或都成為需要考慮的問題。

經過這一連串大麻煩,KK集團的當務之急或要從重視產品質量、愛惜商譽做起,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合法經營,在KKV的成功模式上尋求突破點,力爭由一點盈利而實現全面盈利,這或許比衝擊港股上市要務實的多。

歡迎關注【BT財經】,閲讀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