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馬永諳:開年下跌是好事還是壞事?

由 鹹春葉 發佈於 財經

這幾年市場似乎形成了一個規律:歲末年初總不平靜。2018年是貿易摩擦衝擊,2020年初是疫情,2021年第一季度是市場風格調整和整體下挫,今年初又是風格調整。截止到1月12日,上證指數雖然僅從上一輪高點下滑了不到3%,創業板指數卻已下滑了11%,A股基金的回撤幅度接近5%,同期恆生科技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回撤幅度也一度超過7%。有些投資者擔憂2022年是不是風險比較大,不確定性比較高?目前影響我們市場的主要要素是哪些?這些要素究竟會不會讓市場走向更大危機?

美聯儲加息預期帶來波動

1月12日,理財魔方聯合創始人兼首席金融專家,行業中最早的基金量化研究體系的創立者、前民生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馬永諳分析認為,目前市場的一致預期是美聯儲三月份結束寬鬆政策,即所謂Taper,五月份加息,全年加息三次。這個信息已經被市場消化了。當然,等到政策真正落地市場會有波動,因為總是有些“噪聲交易者”,他們不是按照預期做投資,而總是被靴子落地的那一瞬間嚇一跳。但市場的走向不是噪聲交易者決定的,他們只能帶來擾動不能改變方向。

馬永諳告訴《投資快報》記者,“真正對市場產生影響的是兩個方向,假如實際政策比一致預期嚴厲,那麼市場會選擇向下調整。會不會更嚴厲一些呢?有些機構是這麼判斷的,比如高盛認為未來加息次數可能是四次而不是三次,如果很多機構都開始有這個觀點,市場可能還會調整。但是考慮高盛糟糕的預測記錄,市場顯然並沒有改變一致預期。”

馬永諳認為更大的可能是加息次數到不了三次。原因很簡單,加息是因通脹而起,而這次美國通脹的原因複雜,加息能否起作用誰也沒數。而美國經濟目前的復甦極其不穩固,很可能是歷史上最短暫的復甦之一。假如事實證明加息對抑制通脹效果不顯著,而經濟又進入新的衰退,那所謂的加息可能就會提前結束。只有五月份加息開始之後才能看到效果,那個時候美聯儲下一步怎麼走才有比較大的可預測性,也就是説向上或者向下才會有方向。在此之前,美股都只是波動。

“貨幣政策環境一定是寬鬆的”

關於中國經濟,馬永諳表示,去年四季度數據很不好,預測GDP季度增速會掉到4%以下,這大約也是除了疫情影響的2020年之外,這麼多年最低的季度增速了。但這個同樣屬於確定的信息,真到數據出來,影響的同樣是“噪聲交易者”。當然,A股市場噪聲交易者多一些,帶來波動大一些。但同樣,這個影響不了方向。同樣明確的還有第二個事實,那就是今年穩增長需要財政政策發力,而貨幣政策環境一定是寬鬆的。那不明確的是什麼呢?馬永諳認為,“我們會花多大的力氣、有多大的能力去穩增長。”

據瞭解,目前市場一致預期2022年的社會融資總額增速在10-11%之間,這個增速能保證經濟在2021年四季度的谷底之後逐步恢復。

馬永諳判斷,這個數值今年完全有可能超預期。在一月份社會融資總額數據出來前,經濟增速下滑的擔憂對市場同樣是個擾動,不會影響方向。另外,穩定長期增長的核心在於穩定政策預期、穩人心上。擾動帶來的下滑是機會而不是陷阱。作為投資者,更應該考慮的是什麼時候進去而不是要不要出來。

普通投資者該如何選擇基金?

那麼,普通投資者該如何選擇基金產品?在產品配置和策略方面又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國信證券資深顧問類興亮表示,從基金品種的配置方面,切忌追高、扎堆。我們都知道股票追高、扎堆容易被套,基金買的是股票,道理是一樣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買基金同樣適用買股票的相關心得經驗。

上海亮威資產投資總監王善飛則表示,一般來説,選基金就是選基金經理,而判斷一個基金經理是否優秀,主要看四個方面:業績表現、工作經驗、投資風格和公司團隊。

首先看歷史業績表現,這是最直觀反映基金經理創造收益和控制風險能力的指標;其次看工作經驗,投資年限較長的基金經理,可供參考的過往業績也越多,畢竟無論是投資債券型基金還是權益型基金,更多還是要參考長期業績;第三看投資風格,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基金經理風格主要分為三類:成長型、價值型和均衡型;最後需要關注的是基金經理的團隊,基金經理們並非是孤軍奮戰,背後需要分析師給予研究支撐、交易員給予交易支撐等等,平台的資源會對基金的業績有很大影響。

關於A股後市策略,類興亮認為年後成交量雖有所放大,但量價配合不佳,呈現出上漲縮量、下跌放量的形態;技術面上,指數還要盤整一段時間;政策層面上,支撐跨年行情的因素還在,但是節奏上可能更反覆,在指數震盪的階段,高低切換將更加明顯。操作層面建議繼續佈局業績良好或者基本面接近拐點的一些滯漲股,逢低關注新老基建、券商、白羽雞、零售、體育健身等,謹慎電動車等交易擁擠板塊的踩踏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