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火鍋餐見 ,作者:田果 亞飛,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本期看點:
1、海底撈、呷哺發佈盈利預警,雙雙虧損
2、兩大火鍋巨頭,兩種經營邏輯,兩種市場反饋
海底撈上半年虧損近3億好於預期?8月14日,海底撈發佈了2022年上半年盈利預警。公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海底撈收入預計不低於167億元,與2021年同期的201億元收入相比最高下滑17%;
淨利潤方面,2022年上半年,海底撈預期淨虧損額約在2.25億元至2.97億元,與2021年同期約9650萬元的淨利潤相比,轉盈為虧。
極海品牌監測的最新數據顯示,海底撈目前在全國有1248家門店,在今年6月有1247家門店,去年12月有1326家門店。半年時間,海底撈門店數量減少近80家。
關於其原因,從一條微博熱搜可略見端倪。8月15日,#人們為啥不愛吃海底撈了#衝上了微博熱搜。
對於這一個話題,從網友評論來看,多數因為一個字:貴!不是不愛吃了,是口袋經濟不允許了,真是扎心了。
有的表示,老闆移民新加坡,國內掙錢國外享受,還有的認為,經濟不好,老百姓吃不起了,海底撈享受的是個服務,現在沒錢了,吃飽要緊......
海底撈將預期虧損歸咎於兩大方面,一是“啄木鳥計劃”下部分門店關停及2022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影響;
二是中國大陸地區2022年3月至5月疫情反覆,若干餐廳在一段時間內停止營業或暫停堂食服務,但仍有固定開支及員工成本產生。
除海底撈外,8月14日晚,“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同樣發佈了盈利預警。
根據公告,2022年上半年,呷哺呷哺預計營收約21.6億元,同比下跌29.0%;淨虧損預計為2.7-2.9億元,較上一年度的虧損0.47億元同比擴大了約474.47%~517.02%。
海底撈向內,呷哺向外誰能率先破局?>>餐飲行業整體不容樂觀,上市餐企都不好過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上半年,本土疫情多點散發,餐飲行業收入略超2萬億,同比下跌7.7%,相比去年,餐飲行業更為艱難。
目前已公佈上半年業績的上市餐企,尚未出現一個“營收+淨利潤”都上漲的。
九毛九營收同比下跌6.1%,淨利潤下跌70.4%,海倫司雖營收同比微漲0.2%~2.5%,但淨虧損卻擴大了10多倍,還有奈雪的茶、全聚德、唐宮等,均表現不佳。
▲奈雪的茶
可見,地方菜、酒吧、茶飲、烤鴨、海鮮餐廳等各餐飲賽道無一倖免,火鍋作為中式餐飲的第一大品類,也不好過。
>>海底撈股價大漲:虧損好於預期,積極自救生效
同樣是發虧損預警,海底撈這次的股價表現卻截然相反。
今年2月21日,海底撈發佈盈利警告,預計2021年全年虧損38億~45億,當天股價大跌5.54%。但是8月14日這次盈利預警(8月14日晚間)後,股價卻大漲8%(8月15日收盤價)。
中金公司分析稱,海底撈2022上半年淨虧損好於預期,其開源(探索堂食以外創收方式)和節流措施下使得經營層面實現微利。還將海底撈2022年的業績預期,從虧損6億調整至歸母淨利0.84億元。
▲海底撈外賣
簡單説,雖然海底撈虧損了,但是沒有想象的那麼嚴重,而且,海底撈的積極自救贏得了外界的認可。
前不久,海底撈成立社區運營事業部,打造了“外賣+社羣+直播+線上商城”的社區運營模式。
以前,外賣只被火鍋視作一種臨時救急的手段,還有老闆持觀望態度,甚至有火鍋店對外賣持否定態度,認為有損顧客體驗,且失去了社交功能。但海底撈沒有在做與不做上“精神內耗”,而是毫不猶豫的將其轉化成常態化業務。
5月,海底撈全國門店提供多種社區到家餐飲服務,當月累計創收近2億元。6月,北京、上海等地區的單量同比增長4~6倍,利潤率也增長16.1%~23.7%,社區業務板塊可謂逆勢增長。
海底撈的表現和機構的預測都側面反映出一個事情:在疫情多點散發的當下,社區火鍋、“火鍋+”都是餐飲人的發力點。
>>呷哺股價“躺平”,或因仍處在調整期
然而,另一個火鍋巨頭,呷哺呷哺的股價卻表現不佳。
今年3月11日,呷哺呷哺發佈盈利預警,當天股價大跌7.91%,而這次預警(8月14日晚間)後,股價雖微漲0.32%(8月15日收盤價),但與海底撈放在一起來看,差距就出來了。
▲呷哺呷哺
簡單説,從這“躺平”的股價來看,至少機構們對呷哺呷哺下半年的預期也是平平。
實際上,相比於海底撈,呷哺一直沒有停下擴張的步伐。上半年,呷哺集團(含呷哺、湊湊)共開出21家門店,預計全年新開100家。
前不久,呷哺呷哺旗下的湊湊火鍋開出了第200家門店,上半年共新增17家,貢獻了新增開店數的絕大部分。預計接下來的5個月還會新增50家,已然成為呷哺強有力的第二增長曲線。
▲呷哺旗下的湊湊火鍋
但整體來看,呷哺呷哺仍處於調整期,下半年能否扭虧為盈仍未可知,因為外界並未看到它有類似海底撈那樣的新模式帶來的業績增長。
寫在最後海底撈、呷哺呷哺雙雙發佈盈利預警,雖都是虧損,但股價表現和機構反應卻大為不同。
顯然,相比於呷哺向外開店擴張,機構們更喜歡看到海底撈向內自我剖析,對業務模式進行整合創新。
當然,一切都乾坤未定,未來誰能率先逆風翻盤,仍有待市場檢驗。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