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牙膏第一股”兩面針,終於結束了長達14年虧損的悲慘歷程。
根據兩面針披露2020年報,公司實現營收6.85億元,同比下降42.24%。雖然營收下滑,但淨利潤同比增長107.81%至5800.63萬元,扣非淨利潤為90.21萬元。
公開資料顯示,兩面針誕生於上世紀40年代,於1978年研發出中國第一支中藥牙膏。
彼時,兩面針的牙膏全面覆蓋低中高各個檔次,是中國牙膏行業航之無愧的王者,即便外資日化巨頭進軍中國市場,兩面針也長期位居前三甲,在本土品牌中排名第一。
然而好景不長,2004年,兩面針頂着“牙膏第一股”的光環登陸資本市場,卻遭遇“上市即高峯”的尷尬。
兩面針陷入業績大倒退,在2006-2019年,公司連續14年扣非淨利潤為負。在這期間,兩面針不得不依靠補助、分紅甚至變賣資產保業績。
2017年,兩面針還曾拋售了一家盈利尚可的子公司——捷康三氯蔗糖製造有限公司。但即便如此,公司也沒能實現扭虧為盈。
從銷量第一到變賣資產,曾被稱為“最牛國貨牙膏”的兩面針,為何會淪落到這一境地?
在筆者看來,主要是此前的多元化發展,加之牙膏主業不振,導致公司陷入業績泥潭。
2004年,雲南白藥牙膏“殺”入牙膏領域,憑藉着中草藥、高端市場等精準的定位,俘獲大批消費者。而面對外資日化巨頭的衝擊,兩面針不僅沒有愈戰愈勇,反而退避三舍走多元化路線。
短短几年間,兩面針開拓出醫藥、房地產、紙品等多條戰線。
事實證明,兩面針玩不轉多元化,多元化業務未能崛起,反而成了核心業務的拖累,同時讓兩面針牙膏錯失了發展良機。
2013年,兩面針董事長鍾春彬上任,重心迴歸牙膏主業,並推動品牌升級。
但由於兩面針推出的高端牙膏與過往產品定位雷同,銷售遠不如如期,再加上酒店產品線戰略,兩面針的品牌形象再也無法與高端掛鈎。
在2020年兩面針結束虧損,實現主營業務盈利,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兩面針迷途知返,在2019年將紙品公司、房開公司這兩項長期虧損的資產轉讓。
鑑於目前在牙膏市場,佳潔士、中華、高露潔等外資品牌佔領了大部分貨架,筆者認為,兩面針實現盈利雖可喜可賀,但想要重回輝煌卻並不容易。
文/有魚 審核/子揚 校正/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