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企平台到 AI 公司這 4 年,曠視副總裁陳雪松眼裏的 AI 安防之變

 

從國企平台到 AI 公司這 4 年,曠視副總裁陳雪松眼裏的 AI 安防之變

曠視科技Face++副總裁 陳雪松

雷鋒網AI掘金志曾與曠視副總裁陳雪松有過一次談話, 彼時他剛退身國企單位,加入AI公司曠視。

他曾談到,AI在安防行業的這把火,火得燎原,且不易滅。

幾年過後,當AI掘金志再次與其交談時,AI安防已經在時間車輪中飛快地運轉許久。

那麼,在這位傳統安防與AI的雙重浸潤下的安防老兵看來,四年裏,AI這把火,在安防行業燎了哪些原?

AI 安防的“果實”

四年前,陳雪松曾説:

“我在安防行業工作了17年,切身感受到人工智能對作業模式、作業流程、作業效率的改變。雖然AI在安防中的落地過程中屢屢遇到阻礙,但不得不説,這一次,它對傳統安防地改變是徹頭徹尾的。”

四年後,陳雪松對“徹頭徹尾”進行了更詳細的解釋:

規模效應和業務邏輯。

這幾年,AI應用規模出現指數級上升。

2017年,“百路適用和建設”是主體。

陳雪松回憶,當時部裏的一個文件,要求各地建設攝像頭,試點試用AI,第二年發文要求保底建設100路。

2018年,千路建設已初現規模,不少區縣級城市建設起千路級規模。

2019年,萬路建設成為主要城市的常態,萬路的匯聚和計算成為中大型城市標配。

規模的梯度遞增意味着什麼?

百路規模時,AI安防只能處理大家所熟知的人臉,節點處於出入口,後台顯示的是離散的點上數據。

千路規模時,在城市的主幹道或關鍵節點和環節上覆蓋,形成圈層概念。

萬路規模時,形成整個社會面的活動態勢,各行業的邊際效應開始顯現。

以交通為例,百路時,後台只能呈現簡單的點路信息,只能反映實時的車流量和車輛運營狀態,連所謂的非機動車、機動車混行和車輛違規停放等應用都難以實現。

而達到十萬億信息規模時,後台能夠掌握海量信息的權威視角。

陳雪松笑稱,這就是“管中窺豹”和“看圖知曉天下”的區別。

而行業需求和行業積累是規模效應的內因。

安防的智能化途徑有二,前端的智能攝像頭和後端的智能化平台。

其中不可避免面臨的一個關鍵環節是,解析到底在哪裏發生?

陳雪松指出,一個城市至少有幾十萬攝像頭,以視頻為核心的網絡架構實際是在邊緣匯聚,到中心節點時,是點播和瀏覽模式,它並沒有真正實現全鏈路的拉通,如此一來,鏈路帶寬對AI企業來説,將是天價成本。

而因用户的智能化訴求,驅動着AI從端和中心計算的改造向邊緣側計算發展。

在邊緣側部署計算節點過程中,實際上進行了網絡改造和網絡升級。

邊緣計算與網絡改造工程量並不小,從用户建設的成本看,一個完整的工程建設中,網絡改造成本可能遠高於智能化成本。

所以邊緣計算、端計算和中心計算三者結合,規模效益才得以顯現。這從而也驅動了整個行業的標準化。

同時,平安城市、雪亮工程等政策更是功不可沒,讓十幾年的安防產業逐漸積累起一個個萬路級城市。

陳雪松預測,目前一二線城市的智能前端覆蓋率已達到一定規模,未來更多是縱深發展,在行業上往下深化沉澱,區域上往區縣級城市發展。

在業務邏輯上,傳統安防的管理邏輯以人防為主,技防為輔。

無論是社會安保,還是園區安防管理,亦或重大活動,人的發現、決策和管理是核心體系。

“這幾年的一個重大變化,以人羣和人防為主體變成了人防與技防結合。”

“人防和技防”在目前概念橫飛的市場早已不是新鮮詞,卻是這位在安防行業摸爬滾打20年老兵的切實感受。

“目前在安防的執行層面,機器還不能完全代替人,但是發現層面的業務邏輯基本上被技防替代,這是最大的根本性的變化。”

陳雪松提到,疫情防控上,目前依然有大量人在一線巡防和駐點,但他們更多是臨時的應急響應和處置力量,以加強現場執法和治安管理的影響力。而要形成社會面的常態化布控,需要依靠AI等技術。

在社會治理層面,如今的AI安防基本以後台分析為主,後台數據驅動前端的執行。

公安領域,在執行處置環節,AI主要基於後台的視頻大數據和人像大數據,以及人的行為模式軌跡大數據等幫助執法人員進行分析與決策,從而更精準、更有效的處理業務。

算法精度高峯的山腳

“AI安防正呈現邊界溢出效應。”

人臉不再只是唯一核心,以AI視覺為核心,輔以大數據,AI在社會面的綜合管理和城市的管理領域逐步拓展。

一來,AI的附加值極高,能夠從本質上推動,甚至拉動一些傳統產業的變革;二來,從投資利用層面,解析視頻成本固定,公共性設施領域,為不同行業賦能時,效益增倍。

同時,市場對AI的理解和嘗試變得更加清晰和聚焦。

從企業運營上看,不管是AI公司還是傳統公司,都逐漸聚焦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經營的質量上,AI企業也少了份噱頭與泡沫,多了份沉穩與紮實。

“是否可用,是否好用,最終關注的還是用户的價值體現,這一點大家更加務實。”

從用户層面看,認知價值的邊界更加清晰,效能的呈現,將成為更主流的發展趨勢,客户關心的不是技術,而是技術帶來的價值。

與此同時,算法精度已經從單一維度向橫縱兩個維度快速發展。

“對我們來説,在算法精度的追求上,不管你哪次爬到峯頂的時候,你都會發現你還在珠穆朗瑪峯腳下。”

陳雪松強調,最初簡單的1:1、1:N的人臉識別精度已達到一定高度,隨着前端智能化規模化發展,人體、人和車、人和人、人和環境、車輛本身、各種行為的識別催生了多維算法的應用。

亂搭亂建亂放,佔道經營,井蓋位移,老人跌倒,整個社會治理層面需求全面爆發,這些,是基於海量攝像頭,而非所謂的卡口攝像頭。隨着AI規模化應用,一個城市每一天新增的視圖數據可多達十幾億。

在這個維度,要求多個算法精度同步提升,這對算法多維度的高精度要求極高。曠視在聚類一條以人、車為核心的數據時,也挑戰了之前從未有過的精度要求。

“以前即使是上億的識別,也只是單一人像維度的檢索和驗證,現在做聚類,是包含人像、人體、車輛等多維數據的碰撞,量級高達幾百億,不僅歸檔率、分類度要求很高,而且都是基於自然攝像頭產生的(數據質量也參差不齊)。”陳雪松補充:

“這個維度的計算和以前單一點狀計算完全不是一個維度,目前真正達到可用程度的技術提供商,中國不超過2.5家。”

這也是AI行業的下一個珠穆朗瑪峯。

2017年,陳雪松曾擔憂於行業發展的三大阻礙:前端智能化不理想,各部門之間數據難打通和業務流程難改變。

在他看來,這些問題已經得到極大地改善。

  • 前端智能化

2020年,相關部門下發文件對前端智能化覆蓋率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將通過端設備、邊緣計算和中心計算三者的智能化共同實現。陳雪松認為,目前還在建設階段,但從萬路規模看,發展非常快速。

  • 數據打通

“如果單從信息化角度來説,它難以本質性的改變數據打通問題,而這恰恰是AI的價值所在。”

陳雪松感慨,從前的智慧城市建設,最難的一件事情就是數據孤島。公安、城管、交通,不同的系統不能共享資源,不能交付和訪問,形成了資源孤島和信息孤島。

而如今,各部門所掌握的傳統大數據只佔數據總量的5%,95%則是等待AI挖掘的視頻數據。

基於AI產生的海量數據,價值足夠大,也促使各系統將自身的結構化數據與與視頻數據碰撞,產生數據關聯,以及更高維的數據價值。

“你有了一個黑洞,能夠吸引其他星球向你靠攏,”他強調,“這比單純的行政命令促進數據融合效果更快。”

行政體制的推進也在促使資源逐步實現共享。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政府均在推動社會資源和解析資源的匯聚,併為各行業提供應用。

“這是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和模式,同時也是投資效益比最大、最能充分發揮前端感知能力和後端計算的創新價值的關鍵。”

  • 業務流程

越來越多的視頻大數據被指揮體系和執行體系關注,甚至由指揮決策體系牽頭進行視頻大數據應用建設,流程改造逐步得到推動和完善。

陳雪松表示,其中也有不少困難,建設以信息化部門為核心,應用部門的參與度和業務能力提升任重道遠。

當AI作為基礎效能工具,整合進流程裏,被常態化部署時,即是AI成為生產力時,意味着流程改造基本完成,但這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

目前,AI已經將110電話接警、網絡接警、微信接警等能力整合進流程中,成為制度化的、被認可的體系。

低頭努力,發力狂奔

陳雪松認為,AI公司本質是基於行業進行變革。AI公司在算法能力之外,必須要提供行業能力,而這個行業能力是現有業態的補充和提升,是做增量後拉動更多合作伙伴分潤的問題。

“AI行業賦能安防時,並非是將原來的業務再重做一遍,而是基於AI,賦能、補充原有流程,做增量。”

他舉例,城管領域傳統通常是人巡模式,隨着數字城管向智慧城管的轉型,我們也助力很多城管客户將視頻分析模式補充進來,並進一步將自動發現和處理流程整合到處置流程中。

他還提到,AI公司之前,視頻領域本質上只有視頻建設,AI之後,邊緣計算、中心計算、視頻大數據等等應用,在既有技術上進行深化和提升,同時也拉動了前端能力建設。

當前公安體系裏的分層解耦,本質上是去適應和解決過多的碎片化帶來的問題,這也是未來大規模建設的趨勢。

陳雪松總結,在一些垂直新的領域裏,AI公司都在努力向業務上做一些延伸去探索閉環價值。他認為隨着市場教育逐漸成熟,用户的關注、需求一定遠超目前實際能提供的。

“在這個基礎上,AI公司還需要低頭努力,在垂直賽道上發力狂奔。”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54 字。

轉載請註明: 從國企平台到 AI 公司這 4 年,曠視副總裁陳雪松眼裏的 AI 安防之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