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時代財經APP(ID:tf-app),作者:王言,創業邦經授權發佈。
“火鍋一哥”海底撈(06862.HK)依然沒能走出泥潭。
8月14日晚,海底撈發佈2022年上半年盈利預警。公告顯示,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個月中,海底撈收入預計不低於167億元,對比2021年同期收入約201億元,減少百分比不超過17%。
圖片來源:海底撈官方微博
海底撈表示,收入下降主要是由於2022年3月至5月新冠疫情影響,導致中國內地若干餐廳停止營業或暫停堂食服務,客流量減少,以及因為“啄木鳥計劃”的開展,餐廳數目較2021年同期減少。
淨利潤方面,截至2022年6月30日,海底撈預期淨虧損額約在2.25億元至2.97億元之間。而去年同期,海底撈還實現盈利9650萬元。
海底撈稱,預期虧損主要原因是,在“啄木鳥計劃”下部分門店關停及2022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影響,產生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等,合計約2.55億元至3.27億元。同時,由於中國內地2022年3月至5月新冠疫情影響,部分餐廳階段性停止營業或暫停堂食服務,但仍有固定開支及員工成本產生。
海底撈相關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隨着疫情逐漸緩和,2022年6月以來,中國及其他地區的餐廳經營表現月度環比已經明顯好轉。本集團將密切關注市場狀況並調整商業策略及運作,以減少負面影響。本集團還將實施積極措施控制租金及其他運營成本,嚴謹管理運營資金,並運用信貸融資和股本融資手段,確保現金流穩健及現金狀況良好。
上半年門店減少近80家去年11月,為了糾正此前錯判形勢盲目開店的錯誤,海底撈推出“啄木鳥計劃”,結合經營情況,關閉300家左右業績不佳的門店。如今,海底撈“啄木鳥計劃”仍在實施過程當中。
極海品牌監測的最新數據顯示,海底撈目前在全國有1248家門店,在今年6月有1247家門店,去年12月有1326家門店。半年時間,海底撈門店數量減少近80家。而根據官方數據,2021年全年,海底撈新開業門店421家,關閉門店276家。
此外,極海品牌監測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海底撈在全國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門店的數量分別為240家、395和289家,共計924家,到了今年6月,海底撈在上述城市的門店數量分別為224、373和276家,共計873家,同比下滑5.52%。與此同時,截至2021年12月,海底撈在四線和五線城市的門店數量為166家,到了今年6月,這一數據減少至150家,同比下滑9.64%。
以此來看,今年上半年,海底撈在四五線下沉市場的關店速度要高於一二線市場。此前,在疫情期間持續9個月,即2020年三季度至2021年一季度的逆市擴張中,海底撈在四五線城市的開店速度卻是最快的,四線城市新開近80家,門店數量翻番,五線城市的門店數量更是增長了12倍。
主業虧損,多番自救在主業持續虧損的情況下,海底撈也在不斷推出新業務,試圖自救。
上述海底撈相關人士告訴時代財經,今年上半年,受到區域性的疫情反覆影響,包括海底撈在內的大量連鎖餐飲企業的堂食業務,仍未得到有力恢復。在此情況下,海底撈各門店根據所在位置的防控要求、市場民生與消費需求,及時整合海底撈集團資源,發揮蜀海、頤海等食材供應鏈、調味料與方便食品關聯公司的優勢,因地制宜地開展便民服務和餐飲保供。
同時,海底撈打通線上線下流量,統籌全國各地門店與“撈點好貨”自有平台,以及第三方外送平台實現對接。另外,門店端還全面展開私域流量運營,以社羣溝通的方式積極滿足顧客用餐需求。至今年6月份,全國的海底撈門店都已在“撈點好貨”小程序上線。
今年6月中旬,海底撈成立社區營運事業部,專注於堂食服務之外的多元化餐飲服務創新,嘗試部署“到家+到店”核心戰略,發揮連鎖經營和供應鏈優勢,探索和滿足新常態下的餐飲消費需求。
時代財經注意到,今年上半年,海底撈入局預製菜行業,其小龍蝦等產品先後在門店以及“撈點好貨”自有平台上線。此外,海底撈還推出精釀啤酒等自有品牌飲品,並在門店銷售。
“除了高度關注需求側的深度變化,海底撈還積極順應餐飲零售化的產業升級趨勢,通過對海底撈體系優勢和生態鏈優勢的進一步挖掘,加快創新節奏,保證落地效果,這些都給海底撈的業務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上述海底撈相關人士告訴時代財經。
今年7月11日,海底撈發佈公告稱,正考慮將中國以外地區從事餐飲業務(“海外業務”)的股份進行實物分派方式的分拆,及以介紹上市方式於港交所主板單獨上市。
業內有觀點認為,在全球疫情影響下,餐飲市場經營環境的差別越來越明顯,而海底撈在海外地區的業務比重逐漸提升,具備了獨立分拆的能力。此外,海底撈海外業務如若能順利單獨上市,則有希望為其帶來一定的資金補充。同時,由於海底撈股價長期低迷,套牢了大批二級市場投資人,而以實物分派方式實現海外業務的上市,也有望在海底撈股價不斷下滑的情況下,為投資人分散風險和紓解壓力。
8月12日,海底撈報收16.02港元/股,總市值892.95億港元,相比巔峯期的4544.75億港元,已經蒸發超過3650億港元。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