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雜誌11月8日文章,原題:中國企業正在悄然追求新的全球戰略 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2022年德國薩爾州將開工興建一座電池工廠。該電池廠將不僅是歐洲同類工廠中最大的之一,而且將成為中國電池製造商的灘頭陣地。這座工廠背後的中國公司蜂巢能源正在中國之外快速獲得市場份額。比亞迪和寧德時代等中國公司也是如此。成為該行業的全球領導者是政府高層計劃的一部分。
就在幾年前,中國公司似乎即將在全球引起轟動。從2014年開始,中國公司開始在歐洲和美國購買資產,包括知名品牌和標誌性建築。收購活動在2016年達到頂峯,中國公司當年在國外的併購額約為2000億美元。但是這種併購狂歡並沒有持續下去,中國政府對於流出的大量美元被用來收購足球俱樂部等炫耀性資產感到厭煩。接受中國投資的那些國家的監管部門也對潛在的安全威脅變得敏感起來。隨着美中關係從2018年開始破裂,中國公司的海外併購潮也隨之降温,2021年,中國公司的跨境併購額是十多年來最低的。
缺少轟動性的大交易經常被解讀為中國公司併購退潮,但這與事實相去甚遠。事實是,中國公司已經變得更加自律。他們不再熱衷購買意大利的足球俱樂部或者紐約的摩天大樓。中國公司開展了不引人注意的較小規模併購,很多公司專注於外國市場的“綠地投資(又稱新建投資)擴張”,而不是收購。去年,來自中國公司的直接投資(FDI)達1330億美元,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投資國。
儘管一些投資仍是併購交易,但大部分是國外經營贏利的再投資,這一跡象表明中國公司在東道國蓬勃發展,健康成長。正如外國公司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突然出現在中國一樣,現在中國的高端製造裝備正在發達市場現身。
這些趨勢將繼續下去。2022年還有兩個趨勢會脱穎而出,第一個將是中國努力在高端技術領域裏獲得全球市場份額。電池生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預計中國公司將在2025年主導全球鋰電池市場。2022年的第二個趨勢將是經營模式發生轉變。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監管部門以國家安全為由壓制華為等中國公司,中國監管部門也在加強監管。想要在全球經營的中國公司在這樣的環境中必須謹慎航行。(陳康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