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隻“積木熊”被炒到十幾萬,警惕“潮玩”被“炒完”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財經

  金髮碧眼撅着嘴的Molly娃娃,以“X”式的眼睛、和骷髏似的頭而聞名的KAWS以及被粉絲們稱為“積木熊”的BE@RBRICK……在市場上,這些造型獨特、富有個性、深受年輕人追捧的玩具有一個很新潮的稱呼——“潮玩”。

  由於被賦予了更高的藝術價值和更豐富的潮流元素,潮玩不再是傳統印象中兒童手中的玩具,其目標羣體是對玩具痴迷的成年人。這些“大小孩兒們”對潮玩的興趣正轉化為龐大的消費力。在上海某潮流玩具展的現場,展會還沒有開門,門外已排起了千米長隊。

  

  積木熊是2001年誕生於日本的熊形玩偶形象,目前擁有來自許多國家的愛好者。新華社記者李芒茫攝

  潮玩本身具有的“藝術性”“新潮感”契合年輕人“顏值即正義”的法則,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匠心獨運”為潮玩附加了“稀有”屬性,而“物以稀為貴”的市場規律則讓潮玩出現溢價升值,甚至成為“收藏品”。在各大社交平台、網絡媒體上,潮玩市場往往與“百億級”“千億級”相掛鈎,儼然成了新的經濟風口。

  在市場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潮玩似乎也未能逃過“萬物皆可炒”的規律。在某交易平台,發售價僅在3000元左右的2021年梵高博物館聯名款“積木熊”,普遍成交價均在6000元以上。有的聯名款“積木熊”標價可至數萬元甚至十幾萬元。

  一方面,在高昂二手價格的誘惑下,“黃牛”伺機而動,不僅營造“這款必火”的假象,破壞正常交易秩序,更誘導越來越多無力購買高價正品的玩家轉向山寨、翻模和改裝,讓潮玩市場的“水”越來越渾濁。

  

  另一方面,“年輕人一擲千金買潮玩”“後浪為潮玩錢包榨乾”等現象,也將潮玩市場引向消費異化的角落。在二手交易平台,不乏未成年人高點買入、低價割肉的案例,引發了網民對潮玩“理財”“燒錢”誘發未成年人過度消費的擔憂,讓人不免慨嘆。

  深究潮玩被“炒”的深層原因,無外乎是某些潮玩品牌、推手充分利用年輕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以“盲盒”滿足年輕人的賭徒心理和好奇心、以“系列”刺激年輕人的收藏慾望,以“聯名”“限量”來滿足年輕人的炫耀心態。在花式營銷“組合拳”的猛烈刺激下,以“社交、人設和悦己”為消費動機的年輕人,開始“一擲千金”,為精神消費瘋狂“剁手”。

  

  對於年輕人而言,個性張揚、熱愛新潮是其本性,潮玩的火熱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亦是好事。但倘若潮玩異化成年輕人攀比炫耀的工具、財富焦慮的“搖錢樹”亦或是“後浪”錢包的“收割機”,那就大可不必。

  針對潮玩市場正在顯現的消費異化趨勢,防止“潮玩”被“炒完”,一方面,需要培養年輕人正確的理財觀念和理性的消費習慣,另一方面,有關部門的監管腳步要跟上潮玩市場的發展速度,及時對二手交易平台出現的炒作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