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文章:全球“碳中和”之路怎麼走

  參考消息網5月26日報道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近日發表題為《什麼是二氧化碳排放?為何到2050年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至關重要?》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氣候危機沒有停止。在逐年和逐月記錄的温度數據中,最近幾天增加了一個令人擔憂的標記: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這種氣體是所謂的温室氣體中最重要的一種,對生命至關重要。如果大氣中沒有吸收地球表面反射太陽光線的一層,我們將被凍死。

  生態系統遭嚴重破壞

  但是,二氧化碳濃度的加速上升,特別是在工業革命之後,現在已經對人類及其生存的生態系統構成了潛在的威脅。

  在太平洋中夏威夷的一個島上,有一座冒納羅亞火山。在這座火山海拔3400米處,有一個觀測站自1950年以來一直在監測二氧化碳濃度。在開始進行測量時,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為350ppm(ppm為百萬分之一)。與工業革命之前的278ppm相比,已經有了驚人的增長。壞消息是,就在一週前,該數值已經達到了421ppm。

  如前所述,生命所必需的這一層氣體越來越厚,並且保存了熱量,導致温室效應一點點地造成危害。

  二氧化碳存在於自然界中,但人類活動——尤其是化石燃料(天然氣、石油和煤炭)的燃燒、森林砍伐和農業生產——加劇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森林和海洋與整個過程有什麼關係呢?它們吸收了這些氣體的一部分,否則濃度會更高。但是,當我們砍伐森林時,會進一步加劇對氣候變暖的負面影響。樹木會吸收碳,而當它們被砍伐並燃燒時,它們會釋放出二氧化碳氣體,當然還會停止吸收碳。

  在這一點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指出,到2030年温室氣體排放量必須減少45%,以避免出現災難性氣候變暖。目前,世界各國的“雄心壯志”只夠將其減少1%。

  這些減少温室氣體排放的計劃是2015年由近200個國家簽署的巴黎協定中的一部分內容。4月22日舉行的領導人氣候峯會是人們高度期待的事件,因為有幾個國家將宣佈比2015年提出的目標更具雄心的新目標。

  經濟體系應根本變革

  面對地球的氣候危機,一個新的挑戰出現了:承諾到2050年或更早實現“碳中和”。

  這些承諾不僅是由國家做出,還是由世界成千上萬的企業做出。這些企業已經開始提出自己的倡議,從而取代了關於可持續性和個人減排行動的空洞承諾。因為很明顯,我們需要共同尋找出路。

  “碳中和”的概念意味着整個經濟的根本變化,也就是在可能的情況下消除化石燃料和其他排放源。屆時,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必須等於我們從大氣中消除的二氧化碳量。

  到目前為止,專家們説,我們已經做了最容易的那部分工作:可再生能源的價格下降了,其使用量在某些國家已經超過了化石燃料。但情況變得複雜了,因為與氣候相關的能量必須存儲在更穩定的東西中,例如生物燃料或核能。建設智能電網系統和巨型電池工廠之類的電力存儲方式也將很有必要。這些技術尚未完全被掌握,但是能源領域是最容易實現替代的領域。

  供暖、運輸和工業流程更難以實現脱碳,但有些技術創新(其中一些還不是那麼複雜)可以幫助我們完成這項任務。需要減排的還有飛機和牛羣。目前尚無法使用可再生能源為飛機提供動力,而牛肉的消費增長意味着甲烷的排放量增加。甲烷是導致氣候變暖的另一種氣體。

  尋找更多碳固存方式

  但是,改變所有這一切仍然不夠。因為必須要實現“負排放”,才能達到“碳中和”的目標。我們必須吸收大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顯而易見的方法是利用樹木和其他植物。

  這意味着要將大片區域變成森林和濕地,並尋找其他自然的碳固存方式。一種想法是利用捕獲和儲存碳的生物力量,即能源作物(例如玉米),它們在生長時能吸收碳。然後,我們將它們燃燒(產生可使用的能量),並捕獲它們散發的碳,這樣就可以將其掩埋或回收,而不會釋放到大氣中。但這將需要大量的農業用地,從而可能威脅到糧食安全。

  顯然,所有對化石燃料的繼續開採(包括水力壓裂法),都不應該出現在任何人的計劃之內。不僅因為它們需要補貼來實現盈利,而且因為市場的機會窗口正變得越來越小,現在投資的所有化石燃料項目在短短几年內可能變得毫無價值。這將會變成無用的管道和被破壞的土地。

  為了實現2050年的目標,必須進行一切必要和可能的談判。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指出,如果全球排放量減少到零,我們仍然有機會將升温幅度保持在1.5攝氏度以下。如果我們最終在2070年實現零排放,那麼我們仍然可以期望升温幅度不超過2攝氏度。

  目前,全球温度的平均升高幅度已經達到1.2攝氏度。這就是人們對領導人在“世界地球日”公佈的新計劃寄予厚望的原因。在經濟和生活方式上作出改變的承諾將具有決定性意義。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04 字。

轉載請註明: 外媒文章:全球“碳中和”之路怎麼走 - 楠木軒